关于我们
西安钟楼和鼓楼,均为明代建筑。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钟楼比鼓楼晚建4年,原位于鼓楼西边,200多年后因西安城大规模扩建,在时任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下,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迁于今址,与鼓楼遥相呼应,成为西安城市的中心标志和永恒的空间坐标。
现在的西安钟鼓楼尽管已经失去了往日报时功能与政治象征意义,却依旧以其气势宏伟、构筑精巧、色彩艳丽著称,成为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无论从外形或结构上都堪称明初建筑的典范和艺术珍品。
从1953年西安钟鼓楼陈列馆成立至今,西安钟鼓楼博物馆已走过了60多载风雨。作为西安城的主要象征形象和标志性建筑物,钟鼓楼曾接待了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和众多中外著名人士,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文物局的具体指导下,钟鼓楼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始终致力于西安钟鼓楼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做好古建筑本体保护的同时,不断完善馆藏的数量和质量,现有齐白石等名人字画、瓷器、家具等三级以上文物近百件组,形成了以《600年与60年——西安钟鼓楼博物馆实践》为基本陈列,《鼓舞中国——鼓文化展》、《馆藏明清家具展》为常设陈列,并辅以每年4-6个内容丰富的特别展览的展览体系和古建特色青少年系列教育活动,使这两座600多年的文物建筑焕发着新时代的风采,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感受古建魅力和传统文化贡献着积极的力量,2016年接待游客量达190万人次,成为古城西安文化的永恒坐标。
西安钟楼
西安钟楼是一座明代建筑,它修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古时因楼上悬挂一口大钟,每日击钟报时而得名。钟楼与西面的鼓楼遥相呼应,从建成起便成为西安的核心建筑之一。
钟楼是一座重檐攒尖式梁架木结构阁楼建筑,通高36米。它看似三层,实际只有两层,这在古建筑学上也称作“重檐三滴水”。中间的一层屋檐起到减少上檐雨水对下檐冲击的保护作用外,多层屋檐也是等级的象征。钟楼顶端有一个近2米高的宝顶,内心为实木,外面包裹铜皮,铜皮上再贴金箔,阳光下耀眼夺目,成为钟楼画龙点睛之笔。
钟楼原来的位置并不在现在这个地方,而是在鼓楼再往西一些,大概是今天西大街北广济街口的位置。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西安城在明代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将城墙向东、向北扩展了1/4,钟楼的位置显得偏西,不再适中。明万历十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陕西巡抚龚懋贤命咸宁、长安二县令主持钟楼整体东迁工程,把钟楼迁建到了今天的位置。如此庞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这还要从钟楼的楼体设计说起。
钟楼基座是由青砖砌筑,它每边长35.5米,高8.6米。台基四面开有十字形券洞,券洞高和宽均为6米,与四条大街相贯通。木制结构的楼体就位于这个基座的中心,由36根大红木柱支撑。四面的墙壁不承受重量,只起到围护和隔挡的作用。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承重结构叫做“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由斗、拱、昂、枋四大类构件组成。“斗”是方形木块,上大下小,放在拱、昂、枋、柱的交点或端点,在整个斗拱构造中起着上下承替联接作用,“拱”是长方形木块,两端底面砍削成曲线,整体微呈弓形,在斗拱中具有伸展挑出的作用,“昂”是前后方向的构件,向外一端特别长,并斜向下伸出,“枋”是每攒斗拱之间联系的条形方木,功能是把分散的斗拱联成一个整体。这四部分构件纵横交错,左右牵拉,层层叠叠,把梁架和屋顶的重量逐层传递到支撑柱上,起到了过渡的作用。这些向外挑出的斗拱也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壮观。整个建筑木构件之间的连接采用榫卯套结,榫卯是指建筑构件接合部的凸出及凹槽部分,这种连接方式不但便于安装拆卸,而且经久稳固。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楼体结构,钟楼东迁时,只需按图纸给每个构件标号、拆卸,在现址重新组装搭建就可以了。时任陕西巡抚龚懋贤大人为这项浩大的搬迁工程做《钟楼东迁歌碑》一篇,镌刻于石,今嵌于钟楼一层大厅西北角的墙面上,成为钟楼东迁的重要历史物证。
檐上最华丽的部分就是彩画了。彩画起初是在木构表面施涂敷彩可以防止风雨侵蚀,保护建筑。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装饰风格。也因为它依附于建筑表面,受环境条件影响极大,其损坏速度比建筑本身要快得多。所以,最初西安钟楼上彩画情况如何,我们尚未看到,现在西安钟楼上彩画是1952年—1953年重绘的。虽然是重绘,这些彩画也是采用了与其建筑等级一致的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较为少见的高等级官式彩画范本。特别是绘有的象征皇权的高等级“金龙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图案线条多用沥粉贴金勾边,制作工艺严谨、材料上等,建筑传统工艺及传统材料的研究上,充分汲取其精华,并适度采用现代技术,秉承了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反映出当代的特征。
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是明代初期建筑,建造于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它与东面的钟楼遥相呼应,从建成起便成为西安城的核心建筑之一。 中国古代在城市中基本都设置有钟鼓楼,主要是为了报时、报警和发布启闭城门的信号。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就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式和城市管理方式。
鼓楼通高34米,青砖砌筑的长方形台基是鼓楼的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8米,总面积为1998.8平方米。台基下开辟有一个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形门洞,与南北街相通。梁架式木制楼体就矗立在这高大的基座中心。整个鼓楼看似三层,实际只有两层,这在古建筑学上称作“重檐三滴水”。中间的一层屋檐起到减少上檐雨水对下檐冲击的保护作用外,多层屋檐也是等级的象征。鼓楼屋顶的这种重檐歇山式顶,与天安门和故宫的保和殿相同,是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鼓楼与中国大多古建筑一样是木质结构,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便于施工,最能抗震,所以中国民间有种“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在横梁和立柱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承重结构叫做“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做“斗”,两者合称斗拱。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纵横交错,承上启下,传递荷载。向外挑出的斗拱还可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壮观。
屋檐上最华丽的部分当属彩画了。彩画起初是在木构表面施涂敷彩可以防止风雨侵蚀,保护建筑。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和美学价值的装饰风格。也因为它依附于建筑表面,受环境条件影响极大,其损坏速度比建筑本身要快得多。所以,最初西安鼓楼上彩画情况如何,我们尚未看到,现在西安鼓楼上彩画是1952年—1953年重绘的。虽然是重绘,这些彩画也是采用了与其建筑等级一致的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较为少见的高等级官式彩画范本。特别是绘有的象征皇权的高等级“金龙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图案线条多用沥粉贴金勾边,制作工艺严谨、材料上等,建筑传统工艺及传统材料的研究上,充分汲取其精华,并适度采用现代技术,秉承了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反映出当代的特征。
鼓楼的南北屋檐下还有有两块牌匾。一块是清乾隆五年重修鼓楼竣工后所挂。匾上“文武盛地”四个字是清代陕西巡抚张楷临摹乾隆皇帝御笔所书。北面的是“声闻于天”四个字,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两块牌匾对鼓楼是画龙点睛,遗憾的是这两块牌匾在文革时期被损毁殆尽,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2005年重新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