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陕西汉中市南郑区红寺湖风景区,占地69.8亩,总建筑面积5240平方米,隶属南郑县文体事业局,是一所社会科学类历史专题博物馆。
1979年,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1980年5月,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1990年,迁往南湖湖心岛。2006年,迁至南郑县红寺湖风景区。2011年3月25日,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式开放。截至2019年末,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藏品有385件/套,举办展览1个,开展教育活动100次,参观人数11万人次。
汉中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省级廉政教育基地”。
历史沿革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自此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漫延。1927年春天,几位陕南籍的进步青年,在陕南宁强建立了汉中地区第一个中共党小组,同年成立中共陕南特委。1930年11月,陕南特委在南郑龙岗寺召开了中共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党的组织由城市转向农村,大力组织人民武装,以农村包围城市开辟革命根据地。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奉命从鄂豫皖根据地向西战略转移。红军在衣着单薄、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冒着风雪严寒翻山越岭,于12月5日进入陕西,12月7日抵达城固县小河口镇。12月8日,红四方面军在小河口镇召开部分师级以上干部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会上,大家得悉四川军阀正在混战,因此决定进军川北,并开始创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最盛时的范围包括20多个县政权,约600万人口。它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和米仓山脉,山势陡峭,林深草茂,交通极为不便。然而,在这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川陕革命根据地军民与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为执行中央命令北上抗日,发动了陕南战役,调动敌人北移,随即回师川北,成功的取得强渡嘉陵江的胜利,并乘胜向西进攻,解放了涪江与嘉陵之间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进入川的作战战略,为争取与中央红军会师共同北上抗日,红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征途。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斗争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九军,在此都有过长达数年的革命活动。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主要景点
这片土地上留存有革命遗址1800处、革命遗迹9000处、珍贵历史文物近2万件,尤其是从汉中通往川北的红色交通线,在传递情报、运送物资和护送干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南郑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郑县地下党组织配合红军主力开辟了红色交通线,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建立了红江县和赤北县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组织,境内留下了中共陕南特委代表会旧址、中共陕南军委旧址、碑坝红军石刻标语群、坝溪红江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以及陕南战役的奇袭猫儿洞、巧夺蟒蛇滩等战斗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