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收藏文物3000多件,碑石150多通,现已展出的唐代出土文物200余件,历代瓷器150余件古字画等。三原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425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0件,二级文物108件,三级文物329件,一般和未定级文物1972件,以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宋、金、元时期的耀州窑系青瓷、黑慈、于右任书法作品、明清字画和唐李寿墓、臧怀亮墓出土文物等为世称颂。 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唐带出土文物展”、“于右任书法展”、“十殿阎君庙藏画展”、“历代雕刻艺术展”。“唐代出土文物展”陈列展出李寿墓和臧怀亮墓出土的唐代文物近百件,主要有各类陶俑、墓志等。“于右任书法展”主要展出30余件于右任早年书法珍品,最为突出的是于右任书南宋陆游“初冬杂题”诗巨幅草书中堂,内容为“莫嫌风雨作新寒,一树青枫已半丹。身在范宽图画里,小楼西角剩凭栏。”笔力雄厚,结构严谨,章法合理。“十殿阎君藏画展”共展出21幅明、清民间画工根据道教所传绘画的十殿阎君,俗称庙画,属宗教绘画类,画史通称为道释画。庙藏画陈列,旨在向观众和神秘文化探讨者提供鉴赏和研究明、清社会、宗教活动级民间绘画史料。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已600余年。建国后,经过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基本保持了原貌。是陕西省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坐落在城内东渠岸(汉白渠)北,坐北朝南,东西宽52米,南北长212米,占地总面积11024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体现了宫殿式建筑特点,采取多层院,纵深发展,中轴为线,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主体建筑在中轴线北端,东、西两廊及钟、鼓楼分设在中轴线两侧,中间甬道笔直到底,其间四座木、石牌坊,重重院落重重门,引人入胜。
庙门前大照壁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壁高10米,宽9.5米,厚1.65米,为青砖透雕装饰,结构为歇山一字式。壁心由25块巨形方砖组砌而成,上有浮雕“老龙训子”图,为城隍庙点题之作;石质基座上有浮雕“喜鹊闹梅”、“太公垂钓”等图案,刀法精湛,栩栩如生。
铁旗杆建于清咸丰年间,照壁北边东西各1个。高13米,共重两万余斤。用生铁铸成,有龙、斗、旗、朱雀等物装饰。铁龙缠绕旗杆,翘首向天,姿态生动。顶上一幅铁对联为“畿察动先”、“念知幽处”。造型风格独特,国内少见。
大门外木牌坊位于大门外青石台基上,高13米,长15米。坊顶为九脊歇山,四根通柱承托,斗拱为六跳八铺作,布置为倒梯形。边卯为45度角相交,与正卯吻合,结构奇巧。自清咸丰三年(1853年)修葺保存至今。
大门位于木牌坊北,为城隍庙第一进。正门旁有东西二侧门,门外八字墙上有砖雕“鲤鱼跃龙门”、“鱼龙变化图”。门楼高15米,长15米,为九脊重檐歇山。脊眉上置有2.5l米高的“高明楼''和“镇狮宝塔”,正吻系背兽龙。主门楼由4根通柱、4个钻角斗拱、4个补间斗拱构成8个受力立方位,围绕悬柱衔接,承载整个负荷重量。因在悬柱及八个方位上画有八卦符号和太极图,故名八卦悬顶无梁门。大门檐上有邑人崔绍书“显佑城隍庙”匾额,苍劲有力,金碧辉煌。门楣匾上楷书“城隍庙”,蓝底金字,书法浑圆润厚,相传为清代状元韩城人王杰所书。
三原县博物馆藏品按等级分类、分库存放,有书画和金银玉器库、陶瓷金属文物库、新征集文物库等,且70%以上等级文物有符合要求的装具,文物摆放合理有序,对库房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检测并记录在案,保持库房卫生整洁,环境舒适。库房设备安全、坚固、适用、运转正常,照明设施符合设计规范要求,针对霉变和虫害等有必要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