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

      2025-08-04 7893 9 357


      蒲城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以解决“同州府”渭河以北五个县考生考试时都要搭考棚;平时则作为省府巡视来蒲歇息的“行辕”,因此,工程质量要求很高,均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来承建。如果把当时科举考试按其等级划分的话,那么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是殿试,而处于最基层的则是县试,通过了县试,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和院试,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统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当时这里举行的便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蒲城考院就是在科举制度下考童生出秀才的地方。


      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由当时在任县令张荣升和邑绅商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考院改为蒲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内附师范传习所,专收初等小学堂毕业生,肄业年限为4年;1949年10月,蒲城县人民政府在考院设立“蒲城县东槐院小学”;1983年7月15日,考院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9月18日考院收归文物部门管理,成立了“蒲城县清代考院文物管理所”;2007年更名为“蒲城县清代考院博物馆”。1998年至2018年,陕西省文物局先后拨专款500余万元,对大门厅、二门厅、考舍、东官厅、伦秀堂等建筑进行了维修保护。2013年至2019年,先后陈列展示了文生考试、武生考试、科举文物精品展。


      考院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官厅(议事厅)、伦秀堂、浴室院、东西厢房、内室、耳房等。清代考院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情景再现、图文并茂、多媒体放映等形式向人们展示科举文化的深刻内涵。


      推开考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匾额,上书“天开文运”,意思是上天给予读书人步入仕途的机会。两扇朱漆大门厚重结实,安在两个雕刻成鼓形的门墩石上,显得十分高大、宽敞。考院的砖雕、木刻非常考究。大门外的“八”字砖墙上面刻有“锦鸡报晓”、“凤凰展翅”、“猿猴攀枝”、“老鼠拉葡萄”等富有浓厚民间色彩的砖质浮雕。


      进入二门,迎面是一道可启闭的木雕屏门,用于考试时监考官从此门进入,第二院落是考院建筑群最主要的部分,两边相互对称各12间,共24间“考舍”组成的“文考区”,就在这个地方,来自各地的童生或坐轿、或步行、或骑马,带着干粮来到这里进行考试,这里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地方,现为科举史话——文生考试展示。


      考舍尽头有一月宫门,上方两面各有砖雕匾额,南刻“腾蛟起凤”,北刻“紫电青霜”。这两句出自于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腾蛟起凤赞美的是文科考生的文章如蛟龙出海、凤凰起舞,紫电青霜则赞美的是武科考生的威武雄壮、英姿飒爽。穿过月拱门进入一个小院落,两边有东西厢房各两间。院落为考试时宣布考场纪律的地方。


      第三进院落是考院的伦秀堂,这座雄伟的大殿就是武生进行军事理论考试及武生考内场的地方。现为展示武举考试场景的地方


      第四进院落被称为“官厅”,是监考官下塌休息的地方。


      浴室院是考生考试前沐浴的场所,沐浴后换上考服,意在防止考生夹带相关资料、书籍或将有关答案写在手臂、身上带进考场作弊。现为科举文物精品展。


      整个考院按照关中传统民居四进式院落设计,布局严谨,在国内属于保存完好的清代科举遗址博物馆,为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佐证。


      壬子科场奇案


      蒲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据记载,清雍正十年间(1732),震惊全国的“壬子科场奇案”就发生在蒲城。那时金榜传来,蒲城学宫门前的报录炮连响4次。知县朱闲圣特别高兴,因为知道省上乡试中蒲城有4名中举。可是接着10次报录炮响过,朱知县非常惊疑,一个县中一两个举人就够荣幸了,本县这次一次高中14名,可能吗?于是忙到学宫门前查问,得知确实全省中举18名,蒲城竟占了13名,而且还有一名副榜,人称“十三个半”。


      然而,一些临县的落榜考生怀疑有弊,联名告御状。雍正阅状大怒,责成礼部尚书查办此案。办案人到蒲城后私访数天,毫无收获,心情烦躁。傍晚,他们散步在城内大街小巷,但见万家灯火,耳闻书声琅琅。叹道:“怪不得唐明皇称蒲城为藏龙翥凤之地也!”兴奋地边走边谈,直到后半夜,发现灯火不减,书声不断。礼部尚书恍然大悟:“蒲城学风极盛,原来如此。”尚书回京后不久,朝廷传来圣旨:朱闲圣治蒲城有方,钦赐“礼仪之邦”匾额一块,升任六品道台。这便是老一辈蒲城人讲的十三个半举人的故事。


      蒲案:陕西辛亥革命的前奏曲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蒲城考院改为蒲城县立高等小学堂,同盟会员常铭卿、陈惠亭、李桐轩等担任教习,在井勿幕的影响下,他们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知县李体仁怀疑师生加入同盟会,拷打高等小学堂教师常铭卿及学生四十余人,并下狱。消息很快传到西安、上海、北京及日本东京等地,各地革命党人和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向陕西当局提出抗议和质问,省内商州、凤翔、同州等地中学,三原宏道学堂以及西安和各县的不少学堂相继罢课,以示声援。清朝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将师生无罪释放,知县李体仁被革职。这次事件史称“蒲案”,被称为“陕西辛亥革命的前奏曲”。“蒲案”精神更是影响了几代人,是我们永远应当继承的宝贵财富。

    • 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