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馆基本信息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以下简称“非遗馆”)是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陈列厅基础上逐步发展建成的,于2012年5月加挂牌子,2016年经提升改造,于国庆前夕对公众开放,是西北地区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遗馆现位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大楼内,共三层,直接或间接用于展陈、库房、办公的面积达到4000多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500平方米,临时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在行政管理方面,非遗馆与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属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由西安市财政全额拨款支持日常运营。
非遗馆外部实景图
二、展陈理念与展陈内容
非遗馆遵循“展示内容真实、完整”以及“活态传承,重在落实”的策展理念,围绕西安市为主的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布展。展陈内容主要依据非遗名录的类别分展厅,同时以关中特色非遗项目组群进行辐射,引领参观者融入当地民俗风情,了解西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西安的民俗生活。
改造后的非遗馆,按照博物馆的相关要求进行了统一设计规划,区域分布清晰,重点突出,采用静态墙面、展柜实物、数字多媒体与现场讲解、传承人展示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公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宣传。
华县皮影
凤翔泥塑
非遗馆最大的特点是用有形实物展示无形文化,经常性地开展活态展示、展演、互动、传习活动等,以有限的展示空间为传承基地,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这种活态展示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博物馆的办馆理念和思维,尤其是如何突出传承人的主体地位、重视活态传承、强调博物馆教育理念中非遗传承人的作用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非遗馆通过传承人“走基层、进万家”,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走出去”的活态展演的方式,让更多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并爱上非遗。另一方面,不断邀请传承人和公众“走进来”,举办非遗传统技艺大赛、民间美术精品展、“话说西安”大讲堂等活动,零距离聆听传承人的讲述,欣赏他们的才艺展示。自开放以来,非遗馆坚持展示西安市非遗保护工作成果,这里不仅是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基地,也是陕西省文化厅、教育厅命名的首批中小学生社会教育基地。
长安泥塑技艺展示
蓝田吕氏乡约文化推广会
非遗馆陈列现分为三大部分:九楼是第一陈列厅,主要展示西安市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八楼是第二陈列厅,主要展示西安市省级非遗项目;七楼是第三陈列厅,展示部分西安市市级非遗项目。为了更好地向公众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知识,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一楼的两个展厅,还可开办临时性主题展览。
非遗馆第一陈列厅(九楼)
非遗馆第二陈列厅(八楼)
非遗馆第三陈列厅(七楼)
非遗临展东展厅(一楼)
非遗馆现陈列有一百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一万多件相关实物,包括代表作品、工具、原材料、半成品、珍贵图片等,现正式收藏的藏品有82(套)共1000多件。在这其中,有的是西安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无偿捐赠,也有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购买所得,还有少数是从民间艺人手中借展过来的。
三、展陈方式
非遗馆的展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以非遗名录体系为主导进行布展,分别以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名录体系,对三个展厅进行布展。每个展厅中央陈列非遗项目相关实物的大型组群,如第一陈列厅主要有户县微缩社火组群,第二陈列厅有关中泥塑组群,第三陈列厅是大明宫砖雕模型、关中农耕生活用具。玻璃展柜中陈列的是西安市特色非遗项目实物,像关中特色剪纸、关中秦腔戏剧脸谱、唐三彩烧制技艺作品等等。
第一陈列厅内的户县社火微缩模型(作者:宋志荣、曹静香、何东继)
第三陈列厅内的砖雕唐大明宫(作者:王泰来)
关中秦腔戏剧脸谱(作者:陈耀武)
张氏动态风筝作品《中华巨龙》(作者:张天伟)
(二)注重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相关实物的积累与展示,包括原材料、制作工具等。如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里面的原料、制作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等等,让参观者直观了解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制作环节和主要步骤。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里面的工具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里面的原料
(三)展示关中特色生活场景。比如,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的看电影、赶集、观看秦腔表演的泥塑组群作品,就将关中人民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农耕生活用具的展示,也勾起了人们对农村农耕生活的众多回忆。
长安泥塑技艺作品《看电影》1(作者:苗春生)
长安泥塑技艺作品《看电影》2(作者:苗春生)
农耕生活用具
(四)利用数字多媒体展现非遗保护成果。非遗馆在每个展厅都安装了液晶显示屏,滚动播放宣传视频,展示多年来西安市非遗保护传承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同时,不定期播放西安市部分非遗项目纪录影像,让更多参观者了解西安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参与到保护传承队伍中来。
数字多媒体展示内容
周至剪纸(作者:路晓春)
关中秦腔戏剧脸谱(作者:陈耀武)
唐三彩烧制技艺作品(作者:李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