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

      2025-08-04 7893 9 357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中部偏南部的瓦窑堡街道,瓦窑堡因煤炭丰富,盛产砖瓦得名。瓦窑堡革命旧址所有建筑均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陕北地区石砌及砖砌窑洞。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的旧居,均位于子长县县城老城区内。民国二十四(1935年)11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中央军委机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等在瓦窑堡革命旧址工作生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

      1988年1月13日,瓦窑堡革命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8月24日,瓦窑堡革命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16年12月19日,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等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2020年5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陕西省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12月,瓦窑堡革命旧址被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历史沿革

      瓦窑堡革命旧址建筑均建于20世纪30年代。

      民国二十四(1935年)11月—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中央军委机关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等在瓦窑堡革命旧址工作生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举行,这就是“瓦窑堡会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米粮山东南麓成立。

      1964年,瓦窑堡革命旧址成立。

      1966年,子长县成立瓦窑堡革命旧址管理所,负责保护和管理工作。 

      2008年,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正式开放。


      遗址特色

      布局

      瓦窑堡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的旧居,均位于子长县县城老城区内。

      瓦窑堡会议旧址及张闻天旧居位于子长县城内田家院。院子南北长18米,东西宽9米。院落西侧有一排5孔砖砌窑洞,坐西向东。砖窑每孔进深8米,宽3米,高4米。左起第2孔窑洞为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张闻天居住,中间一孔窑洞为会议室。

      中央军委旧址及周恩来旧居位于子长县城内前河滩二道街。院落坐东向西,东倚城墙。共有12孔砖砌窑洞,分为南北两院。南院为军委会议室和周恩来居住的地方。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在子长县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保留一排5孔砖窑洞,每孔窑洞进深8米,宽3米,高4米,坐北面南。院落南北长21米,东西宽10米。

      毛泽东旧居共有两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1月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月住在中山街,该院有前后两排窑洞,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毛泽东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两孔窑洞内。窑洞进深8米,宽3米,高3.8米。两孔窑洞中间有过洞相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年5月至6月,毛泽东住在前河滩二道街,院落坐西向东,窑进深8米,宽3米,高4米。毛泽东旧居窑洞为左起第2、3两孔窑洞,其余为工作人员居住。


      特色

      瓦窑堡革命旧址建筑均为陕北地区石砌及砖砌窑洞,这是一种适应了地理气候特征的建筑,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是地域建筑文化的根。冬暖夏凉的窑洞使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和文化,并成为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