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三沈纪念馆

      2025-08-04 7893 9 357


      汉阴又有 “抱瓮之乡”之称。据 《庄子·天地》篇记载,孔子高徒子贡游于楚,返于晋,路过汉阴时,见一老人抱瓦罐为菜地浇水,子贡与老人对使用机械和不使用机械展开了颇有哲理性的辩论。相传灌园名日“灌台”的遗址,就在当今汉阴县城的龙岗山梁上。由于《庄子·天地》一文影响久远,所以汉阴又以“抱瓮之乡”而使名。


      我们要参观的 “三沈纪念馆”位于汉阴县城新街,这楚“三沈”故乡的汉阴人民,为纪念和缅怀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沈氏三贤”而兴建的纪念馆。


      大家可知道 “沈氏三贤”是哪三贤吗?那就是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三沈祖籍浙江省吴兴县 (今湖州市)。“三沈”的祖父沈拣泉是清朝时期的解元,清朝末年,随左宗棠到陕西,任汉中府定远厅 (今镇巴)同知,也就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举家从浙江吴兴迁到汉阴。沈拣泉的父亲沈祖颐先后于1882年至1883年、1891年至1892年两次担任汉阴厅最高行政长官抚民通判。他们祖孙三代在汉阴县城安家居住了40多年。三沈兄弟都在汉阴出生成长,并在汉阴县学习生活20年左右,自幼受南北交融、东西荟萃、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陶冶,又深受家风世传文化熏陶的三沈兄弟,少年立志,勤学苦读,后游学中外,学贯古今,享誉海内外。


      辛亥革命后,三兄弟几乎同时受聘于北京大学,他们比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到北大任教还要早。1917年1月,蔡元培正式出任北大校长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了比他小15岁的沈尹默,两人赤诚相见,促膝长谈。沈尹默极力赞成蔡元培执掌北大,并首倡教授治校、建立校评议会等。蔡元培完全采纳沈尹默的建议,注重提倡学术研究,并增聘教授,有刘师培、胡适、钱玄同、鲁迅、沈兼士、李大刽、吴稚晖、李石曾、高君武、王宠惠以及李四光等文化界名流学者,会聚一堂,使北大蓬勃发展。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曾经说过:“北平文化界之权威以三沈 (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二马 (马衡、马幼鱼)二周 (周树人、周作人)最为著名。”原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纪委书记阂开德教授说,20世纪初,北大享誉海内外的教授是 “一钱”(钱玄同)、“二周”和“三沈”,他们都是当时北大学有所长的著名教授和学者。一户人家能够同出三位北大著名教授,在北大历史上绝无仅有。真是一间三昆仲,文名满华夏。所以说,“三沈”与北大有着深厚的情缘,“三沈”在那个时代追随蔡元培校长从事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革新运动,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沈兄弟坚持正义,弘扬学术,不畏强权,爱国进步的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兼容并蓄的北大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北大的魂。三沈兄弟在新诗创作、诗词学、书学、语言文字学、文献档案学等领域,都开启了一代文风之先,并卓有建树,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


      大家看到的这座三沈纪念馆,是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汉阴书院和江南会馆旧址基础上修复建成的,工程修复施工图由陕西省古建筑设计研究所实地勘测绘制,占地4000平方米。主体展馆是一座具有江南庭院风格的阁楼式古建筑。四合式正院为展室主体,框架复式木结构,青砖铺地,雕饰挑糖,天井坐落一个石雕鱼缸,花草簇拥,古色天成,庄重肃穆。东偏房小天井有观鱼池以遣兴,西偏房有回廊以休熬。场院有曲径、草坪、紫竹、苍柏,其间紫荆、桂花、樱花、腊梅相映,使三沈纪念馆既古朴、庄重,又典雅、幽静,独具汉阴钟灵毓秀的人文气息。纪念馆院有“三沈主展室、沈尹默先生展室、沈士远先生与沈兼士先生展室、汉水文化和汉阴文物展室、名家题词展室等。


      下面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沈氏三贤”的学术成就及贡献。


      沈士远先生(1881-1955年),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庄子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


      沈尹默先生(1883-1971年),原名沈君默。我国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和杰出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是“五四”时期《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新青年》于1918年成立编委会,由陈独秀、李大刽、钱玄同、胡适、沈尹默和高一涵等北大----六教授轮流主编,一期一轮,从此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沈尹默先生不仅是位教育家、白话诗的倡导者,而且还是位书法家。从20世纪30年代起,沈尹默致力于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崇尚二王 (王羲之、王献之),工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法,尤以行书为著名。他的字刚劲有力,功力深厚,炉火纯青,至今仍被国内外推崇备至。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被海内外公认 “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纵观其一生,堪称中国近现代书坛上登峰造极第一人,有集人品、诗品、书品三绝于一身之称。被海内外公认为一代书宗和现代中国书法第一人,是继“二王”和唐宋“四大家”之后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已故全国文物鉴定组组长谢稚柳先生称赞沈尹默先生的书法是:“以论正书,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台湾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林尹教授,称赞沈尹默的行书为宋朝书画家米芾之后800年来第一人,他说:“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人宋四家而无愧。”


      上海解放后,沈尹默先生是陈毅先生进城后拜访的第一位民主人士,后被毛泽东主席任命为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被周恩来总理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为祖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尤其对中国书法艺术和理论,做出了贡献。毛主席曾接见过他,对他的工作和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南海收藏书画集》的第一页就是沈老写给主席的书法墨迹。周总理特别请沈老给他写了一幅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


      沈兼士先生 (1887-1947年),中国现代语言文字学大师、文献档案专家。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倡导并写新诗,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新诗十几首,并在训话、文字、音韵等领域独有建树,为中国新诗早期积极倡导者之一。他创立汉语 “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沈兼士学术论文集》、《段砚斋杂文》等,其中《广韵声系》,是我国迄今为止汉字形声学研究最为完整的一部。


      沈兼士先生带头抢救保护了故宫大批文献资料,整理清代遗留历史档案,开高校研究、整理历史档案之先河。积极组建中国第一文考古队,为抢救保护敦煌文献文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沈纪念馆的兴建,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书协、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院等单位和学校,海内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三沈亲友,都以不同方式对三沈纪念馆和即将建设的系列人文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极大的支持。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等省、市有关领导分别前来建设中的三沈纪念馆进行指导。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启功先生生前特为三沈纪念馆题军了馆名。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陈玉龙先生、张国先生,美国鲁路大学资深学者、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女士,著名画家杨力舟先生,上海市对外友协副会长杜宣先生,著名学者舒乙先生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及三沈亲友等,都为汉阴三沈纪念馆题赠了墨宝。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建,2004年9月25日至26日,由北京大学、中国书协主办,汉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三沈文化研讨会瞥三沈纪念馆开馆庆典”和“沈尹默先生书法真迹精品展”在汉阴隆重举行。至此,三沈纪念馆主体工程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


      三沈纪念馆已经被汉阴县委、县政府确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汉阴三沈纪念馆已经成为安康市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著名的人文旅游景点。


    • 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