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祥顺博物馆

      2025-05-08 7893 9 357


      祥顺博物馆是高陵县第一家民办博物馆,是文物收藏爱好者参观、研究的友好平台和交易基地。


      信息简介


      祥顺博物馆是由祥顺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余,在当时祥顺典当行的基础上建立的。王有余是文物爱好者,他用有限的资金,收集流散于民间的陶器、石器、青铜器、唐三彩等文物2000余件。这些文物的年代远至汉唐,近至明清,都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研究、鉴定,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在丰富的文物藏品的基础上,王有余投资1000多万元,在高陵县南新街西侧,建立了祥顺博物馆。博物馆占地35亩,包括建筑面积930平方米的钢结构陈列室和室外陈列区两大块,并请西安碑林博物馆文物专家、书画家、馆长高峡先生题写了馆名。祥顺博物馆于2005年5月12日正式开馆。博物馆展示了高陵及周边地区自远古时期到当代,和社会生产、百姓生活有关的各种物品,反映了这个地区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脉络,受到各界朋友的欢迎,是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开放以来,祥顺博物馆共接待中外游客50余万人次,另有省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多次前来进行交流研究。博物馆将乘着文化大发展的东风,进一步加强收藏、管理,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昌盛,再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在建馆初期,祥顺博物馆聘请省内外文物专家学者,多次论证、研究对10000多平方米的室外展区进行绿化、美化的方案。博物馆栽植了直径为30-80厘米国槐400多棵;修建了南北两条参观通道100多米,并在道路两旁室外陈列区,陈列汉代到清末的拴马桩500多根、石磨500多副、石狮子20多对、石马槽10多对;在参观通道中央修建了3米多高的环山岛,陈列唐卧牛问天石雕像;在周围林间建有亭台楼阁;陈列一些农耕用具。这样的陈列方式,使绿化与文物相得益彰。


      在陈列室内,采用了现代风格的装饰:展柜与灯光相互辉映,古代文物与现代建筑彼此对比,让中华文明显得更加灿烂。展品包括等级文物1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32件),时代从战国秦汉直到明清民国时期。使得这一漫长阶段内,关中地区人们的信仰观念,都可在祥顺博物馆中得到解读。“回”字形的布局,让重要文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得以和观众亲近;简约的说明文字,提高了观众的欣赏趣味和理解程度,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古代文明在高陵地区的辉煌成就。


      祥顺博物馆文物陈列展有以下特点:(一)展品丰富。作为高陵地区第一家私人文物收藏、展览机构,祥顺博物馆文物收藏量大,共有2000余件,其中有等级文物100多件,不少展品在高陵地区是首次与观众见面。(二)信息量大。展品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用品到礼仪、婚嫁、丧葬用品应有尽有,为观众提供了关于生产、生活、信仰、观念、审美去向的大量信息,全面展现了几千年来,高陵地区乃至整个关中地区社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从而让观众广泛领略和深刻理解古代文明对现代文明的贡献与影响。(三)形式互补。室内陈列与室外陈列和园林并存,现代钢结构建筑与古代文物相伴,让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谐相处。通过与文物和园林的近距离接触,人们在休闲中欣赏,在欣赏中休闲。同时,文物展览也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


      祥顺博物馆收藏有等级文物100多件。这些文物都是几十年来,王有余在民间重金收购的,其中大多数是高陵地区的藏品。按质地可分为陶器、青铜器、石器三大类,按用途则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丧葬和祭祀用品、佛教用品等。此外,还有动物化石等藏品。这些藏品中不乏珍品,有的工艺精巧,有的形制孤绝;有的发人深思,有的令人困惑;有的体现知识的积累,有的体现经验的传承。下面选出其中几种简述之。


      汉代丧葬用品 反映了汉代高陵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北魏石佛龛、北周佛教造像 在造佛、毁佛、灭佛的轮回之中,那些忠实的信徒,为千年后的我们,留下了佛教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直接物证。佛教造像碑出土于高陵县贾蔡村。这是一处北周佛教遗址,位于秦汉至唐代,由临潼栎阳至东渭桥的一条官道,习称“汉唐古道”的南侧的高台上。这些文物说明,佛教文化在高陵地区的传播源远流长。


      唐代铜棺、铜塔、鎏金法器 这些文物在高陵地区属首次发现。我们可以推测,在佛教空前繁荣的唐代,曾经有一位高僧大德,在高陵地区弘扬佛法。


      西夏陶器酒壶 这是高陵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夏民族的生活用具,反映了在西夏时期高陵地区人们与西夏普通百姓的友好往来。这件文物对研究西夏历史,特别是西夏与北宋关系史有重大意义,有可能填补历史的空白。


    • 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