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元月,钓台镇农民在取沙时发现成排木桩,这就是后来被公认的秦汉沙河古木桥遗址,稍后,在一号桥的东侧300米处又发现二号桥遗址。1989年,文物部门对一号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同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2年,沙河桥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桥,方向正北,宽16米,残存总长106米,发掘的长度76米,暴露出桥桩16排,112根,每排间距3-6米,已经露出的木桩高平均在2米左右,直径平均为40厘米。桥桩上端残缺不全,有火烧痕迹,桥面已不复存在。桥南端最末一排桥桩内共发现7块约700厘米×110厘米×7厘米的巨型铁板,每块重约2-3吨。二号桥发现5排4l根木桩,排距8米左右,露出的木桩高2-3米,还发现了9.54米长的方形大桥梁一根,榫卯俱在。两座桥均宽16米,根据史料和河道宽度推测,这两座至少长约500米左右。发掘清理中,在桥址附近还出土有秦汉时期的铜器、铁器、砖瓦等文物100多件,以砖瓦和瓦当数量最多,其中时代最早的是变形夔纹瓦当、五角水道、素面半瓦当、绳纹筒瓦、板瓦等,它们的形制和秦咸阳遗址出土的同类文物几乎完全相同,其时代当为战国晚期和秦代。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在一号桥南30米处发现的一件大型铜饰件,其外形呈叶状,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两面都铸有精美的花纹,一面为简化夔纹,另一面是三角形几何纹,面面有细线、连珠、云蕾等纹样,与秦雍城出土的铜器和秦咸阳出土的空心心砖、方砖上的纹饰风格大体相同,属国家一级文物。
这两座古桥,根据中科院和省考古所的碳同位素年代测定数据为:一号桥年代为距今约2120±80年,二号桥为1900±80年。两个数据都没超过秦至西汉的年代界限,与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时代基本吻合。经过深入的调查考证,一号桥始建于战国末期或秦迁都咸阳后不久,毁于秦末项羽"西屠咸阳";二号桥始建于西汉初期或中期,毁于西汉末年导致关中"生灵涂炭"、大型建筑"十不存一"的王莽变乱。这两座古桥虽位于现在的沙河古道,但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实地考察,有专家认为,古桥所在的现今沙河曾是古丰水的主河道,这两座桥就是秦汉时期首都咸阳和长安去往皇家园林上林苑的长杨宫、五柞宫、黄山宫及巴蜀等地跨度丰水的古丰水桥址。也有专家认为,沙河桥是汉唐时期的西渭桥。
据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研究考证,此次发现的秦汉古桥是目前世界上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大型木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