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国药香 默默传承人

      分类:文创资讯 来源:大秦良造 作者:大秦良造
      2021-01-28 27335 0 0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 苏轼《和黄鲁直烧香》


      中国香文化有着延绵数千年的历史,从商周的祭祀、到战国汉魏晋的熏衣燎室、隋唐礼佛熏制,及至两宋元明文人香事习静参悟等,香在文人雅士的生活里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时至今日,依然有人在水泥森林中,固守着一方香气氤氲的天地。今天,我们来到卧云香居,听香居主人马群老师讲述他与中国香文化和中医的奇妙缘分。


      60129987b7041.png


      走进卧云香居,与香有关的产品、摆设、物件儿满目琳琅。马老师气度儒雅,彬彬有礼,燃香、斟茶,充满景仰地从容述说着中国香文化漫长时光中一个个璀璨动人的时刻与画面。


      6012998c7dd52.png


      寻根溯源,自古以来,香文化起源于祭祀,公元前四千余年就已有焚香记载,当时只有部落首领和巫人可以燃香,取“香可通神”之意。春秋战国时期,讲究“佩香之德”。千古“香草美人”屈原在《楚辞》中即大量提到兰、蕙等传统香料。汉时疆域扩张,更随着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传入,出现了安息香、龙涎香等新香药,名为“和香之贵”。鼎盛唐时“用香之华”,更多名贵香料纷纷涌入中土,涵盖沉香、樟脑、苏和香、龙脑香等。宋时香已流入百姓家,黄庭坚书《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流芳百世。


      马老师介绍,他本就职于《收藏》杂志社多年,后通读家中医书,对中医“气疗”产生浓厚兴趣。中药气疗历史悠久,《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理瀹骈文》《医宗金鉴》等中医经典,对此都有详细记载。古人以外治与内治机理统一的原则,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不同的只是用药方式而已。千百年里,历代医家和民间应用中药气疗治疗的案例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2011年,他与陕西省中医名家张瑞霞女士相识,两人十分投契,本着“香药同源”的理念,依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将药方创新调制成香方,走上爱香、制香之路。


      6012998d53e0a.png


      卧云香居出品的合香,选用终南山生长的部分天然草药与香料及草本黏胶混合,压制出各种精美图案,制成香盘、香牌、线香等多种产品,令香气通过口鼻循行周身,达到驱病除疫的功效。现已开发的合香香品涵盖夜酣香、振灵香、九和香、乾达香、伴读香、车偈香、睡宝香、清远香(命名均取自《诗经》)等,香型为玫瑰、桂花、薰衣草、茉莉……各有所异,根据效用可分为醒脑提神、健脾养胃、祛湿顺气、安神助眠、驱避蚊虫等。


      60129989f4119.png


      “我们将自己的香品送去国家食药监局检测,得知现在对于香制品行业标准还是空白。送去环境监测部门得出数据,我们的各项数值远远低于国家制定的污染标准。非遗传人也正在申办中。”马老师不无自豪地谈到。他说,当代香水为原料均为化工合成,对健康其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而天然香料选用药用植物,不仅充满自然香气,更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分。目前最新研制的香方,便是因当下疫情而大幅提升人体免疫力所用


      6012998aa3f71.png


      一晃十载,拾香之路上,马老师遇到着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家人对于事业的不理解、因商业化力度不够无法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现实的压力巨大,但用他的原话来说,他“凭着内心的一股坚守的劲儿,咬咬牙,就这么坚持过来了。”这份愿为热爱付出一切的坚持,实在令人崇敬而动容。


      6012998844944.png

      美国《华盛顿邮报》对马群先生专访

      6012998ba0288.png

      陕西著名文博鉴定专家陈根远先生(中)与马群先生合影

      60129988b3357.png

      世界银行副行长华尔诚先生(中)与马群先生合影

      60129988893ef.png

      铁道游击队导演王新民先生与马群先生合影


      香,形虽微而位贵,亦属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香文化与中药的结合尝试,当前制香市场上亦极为罕见。“国药合香”这一古老而全新的命题,从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华夏文明的灿烂光辉。也正是因为有马老师这样的当代制香人,才让这浮躁社会中得以弥生一缕缕难得的药香馥郁,经久不散。


      601299893cf51.png

      60129989a3f5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