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可以发现,近些年的文创设计逐渐从摆件为主,向趣味和实用性兼具过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实用性强的文创物件。”南京市博物总馆产业部文创办主任贺湘对记者这样解读近年的文创特色。
国宝变身文创产品 "竹林七贤"跟你回家
想把国宝带回家?So easy!还记得《国家宝藏》里南京博物院选送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吗?现在他们变身成了实用的戒尺。
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馆长谷正宏告诉记者,他们根据原图并利用雕刻技术,将“竹林七贤”每个人物的造型、表情一一呈现,从而打造出了这款定制版戒尺,这也是馆藏精品和竹刻元素的完美结合。据谷正宏介绍,戒尺自2017年在南博推出后便很受文博爱好者们的欢迎,一个月能卖出几十把,甚至一度脱销。
除了“国宝版”戒尺,还有灵感源于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的书签、行李牌、钥匙扣等实用产品。
脑洞大开 文创产品变身历史讲述者
六朝"鸡首壶",变身餐具;六朝瓦当,化身成精致首饰;南京云锦,创新出轻薄秀美的云锦妆花纱团扇;600多岁的明城墙,变身成接地气的麻将和拨浪鼓;红楼梦文创系列,则是小清新范儿。在现场,多的是脑洞大开的文创产品。
除了大有来头的国宝们,现场展出的文创作品就连小小一块眼镜布也同样内有乾坤。
上面这块售价八块钱的眼镜布,一面是《南都繁会图》,另一面是个抠像的戴眼镜古代男子。乍一看或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但透过这块眼镜布,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明朝时期,眼镜就传到了中国。南京市博物总馆产业部文创办主任贺湘介绍说,这块眼镜布描写的是明代的时期南京繁华的都市场景。设计师在研究这张图的时发现了图中有个戴眼镜的小老头,由此可说明在明代,随着丝绸之路眼镜已经传入了中国。
摈弃"复制粘贴"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文创产业越来越火,故宫博物院靠卖文创产品一年就创造了数亿元的销售额。江苏拥有282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二,文创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业内人士表示,优秀的文创能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架起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贺湘告诉记者,之前很多文创产品更多像是复制粘贴,但现在随着中国人审美不断提高,很多观众已经不买单了。在这种情况下,文创工作者们更需要做的是把文化元素延伸,形成一个新的IP,在具有现代美的同时,使得文创产品还有一定的功能性,这也是现在文创发展的一个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