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界,谈到博物馆,谈到文创设计,能将馆藏衍生品开发充满话题和经济效益的,不得不提的就是文创“鼻祖”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有69万多件珍贵藏品。1983年,时任院长秦孝仪提出“从传统中创新,艺术与生活结合”的文创理念,三十多年来,台北故宫已经开创出了一条自成一格的文创商品开发机制。
从最早的领带、雨伞、丝巾、领带夹、布料、桌巾、扇子、名片夹、笔记本、钥匙圈、小钱包、文具等日常用品,到出版品授权印制、图像授权、品牌授权、合作开发等几种衍生商品通道。近年来,更致力于发展兼具艺术及实用性的文创商品,跳出了文物复制品的局限。
很多人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源自2013年超高人气的“朕知道了”系列纸胶带。
这款由康熙手书复制品的纸胶带,是台北故宫由“传统馆藏仿制品”制造走向“现代文创”开发之路的重要标志。
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专设基金,与国内外设计品牌合作,面向公众举办国宝衍生商品设计竞赛,开拓民间智慧等等。
▌藏品文创开发
台湾于2002年推出的数位典藏计划,即将典藏品以数位化形式加以典藏,内容涵盖数位典藏品长久存储、维护和检索利用。主要目的是确保数位资料的可用性、持久性和智慧整合性。
在典藏计划中清点出馆藏品共计696373件。这也为文创商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
台北故宫,并没有如此的宫殿。到台北故宫的游客很少去看建筑、雕塑、景观,大多直奔馆藏品。目前台北故宫约有4000件在售文创商品。如果每一件国宝仅做一件文创商品,就会有69万多件文创商品,如果再加上北京故宫超过百万的藏品,可见文创商品巨大的开发潜力。
台北故宫文创商城官网目前分为几大板块:
教育传承发展:
作为一名文创设计师,开发、挖掘馆藏品文化意涵,设计文化创意衍生品,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台北故宫开设文创教育课程,普及文创设计知识,分为美学与感知,文物传习和设计与制作。在培训课程中,不乏几十年的专业研究员,他们对某一领域已深挖多年。类似《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王津老师,深度了解钟表领域,学生通过几个月的培训便可快速提升。与此同时,台北故宫每年定期举办国宝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有机会与工厂或品牌对接,让设计落地。
文创品牌IP化:
当谈起台北故宫文创设计时,不会单单落在某些产品上,而是一个整体的印象。
很多消费者对台北故宫文创产品是有信心的,并形成了一种忠诚度,进而收藏、使用,这是文创品牌IP化的过程。
一提到台北故宫,就知道酸菜白肉锅。翠玉白菜作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自带高流量高曝光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会产出大量的文创衍生品,如果游客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非常喜欢,文创衍生品就具有了刚需属性。目前,台北故宫是在售的文创商品约4000件,翠玉白菜相关文创商品占到了800件,占比20%。
挖掘民间创意:
台北故宫每年四月、八月、十二月均会举行文创产品审查会,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投送产品参加,通过审查的产品可进入台北故宫各大渠道售卖,通过率约为三分之一。
本文开篇提到的“朕知道了”纸胶带便是出自参与文创产品审查会的“民间高人”之手。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发台北故宫文创成为一种全民运动,文创设计在台湾形成了一种风潮,任何对馆藏品感兴趣的,喜欢故宫文化的人都可开发相关文创商品并落地。文创产品的生产力大大增加,维持文创商品更新换代的活力。
互利开放的销售平台:
台北故宫积极与各大品牌开放品牌合作联名等活动,推出“台北故宫博物院双品牌策略”。主题展览活动能够最大化集中某领域内的产品,获得特定的人流量和销售量,台北故宫也会常邀请名人明星参与各种展览,带动展览举行。
台北故宫文创商品走入百货商场、书店、文具店、机场、地铁等领域,发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在节假日期间也有效推出价格优惠的活动。
世界著名博物馆发展趋势一览,大都是透过文创商品的销售收入自力造血,朝向不收门票,着重教育功能的方向前进。
老祖宗留下了一笔宝藏,我们拿着一把钥匙。不能只当丫鬟开门收门票,更多的要用主人的身份创造更大的价值。学习台北故宫利用文创+策略来转化文化资源,为到访游客提供优质体验,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做到乐意消费、快乐消费。
故宫不仅仅是旅游景区,也是中国文化IP制高点。有很多与我同样有情怀的人希望更多的了解故宫文化,发挥文化价值,为中华民族尽绵薄之力。而对于文化挖掘,是一件持久之事。单靠一代人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有更多的人接下接力棒,带着文化新生命继续走向下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