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创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依托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进行深度融合、加工和创意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多地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数字文化的重要抓手。
近来,科技融合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元宇宙"受到追捧,文化科技在经济转型关键期被赋予重要使命的当下,"科技+文创"融合模式可能孕育的新突破以及潜在风险,十分值得关注和思考。
元宇宙是什么?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关于“元宇宙”,比较认可的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博物馆等入场元宇宙
加速数字变革
“元宇宙”概念一出,文化产业纷纷入局,除了在今年首发的文创月历,不少博物馆文创试水发行数字藏品,销量同样火爆,开卖即售罄。
◎2021年10月21日,蚂蚁链正式发起宝藏计划,助力文旅业以数字藏品为载体、推进文创新形态发展。同时,该计划首期推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藏4件国宝级文物羊青铜方尊、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妇好”青铜鸮尊、彩绘雁鱼青铜釭灯的数字藏品,当日12点在支付宝粉丝粒小程序开售即售罄,购买成功的用户可在“我的收藏”中鉴赏、分享。
◎2021年11月21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古蜀金沙”为题材,围绕镇馆之宝“太阳神鸟”、“大金面具”等文物,上新了四款元宇宙概念的“数字文创产品”,分别为“浮面”“白藏之衣”“虎虎生威”“福泽满天”。每款只卖9.9元,分别限量10000份、20000份等。开卖仅50秒,就被一抢而空。
◎2021年12月16日,河南博物院推出该院首个数字藏品“妇好鸮尊”,限量发行1万件,同样被抢购一空。在去年国庆期间,与支付宝联合上线的支付宝地下室“一起考古吧”小程序,7天吸引了3000万人“在线考古”。
◎2021年12月21日,河北博物院推出了馆藏国宝“长信宫灯”的数字藏品,藏品限量1万件。在支付宝蚂蚁链上线后,以惊人的速度瞬间被“秒杀”。文博爱好者抢到“长信宫灯”这一数字藏品后,可以放进自己的支付宝蚂蚁链中。打开页面,这一盏金色的宫女提灯形象国宝空悬手机屏幕上,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观赏。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内容的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并推动着硬件消费体验的升级和内容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些都为包括文物在内的文创新形态奠定了技术基础。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藏品成为中国文创新形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越来越成为推动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产业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和促进文化产业价值与商业价值‘活起来’的载体。
目前,蚂蚁、腾讯、百度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巨头均开展了相关业务。蚂蚁、腾讯相继推出数字藏品发行平台鲸探(原名蚂蚁链粉丝粒)和幻核。
文创元宇宙
解锁更多趣味新玩法
以数字藏品为代表的数字文创新形态,不仅使文化遗产在新的数字时代“活起来”,也能让它们在新世代年轻人中“火起来”,赋能文创产业高质量新发展。
但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数字文创实践,目前的数字文创仍主要聚焦于对文创的呈现,大多只有文物形象、唯一编号和名称,面临着藏品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利用手段不多、后续价值挖掘不足等问题。因此有人吐槽,往往“千辛万苦抢到数字藏品后只能发一次朋友圈”,然后就闲置和收藏在手机角落里,缺少持续的新鲜体验。
2021年以来,科技融合领域的全新概念“元宇宙”受到追捧。“文创+元宇宙”的融合模式也成为文创产业一种可能孕育的新突破。
在文创元宇宙的空间里,数字文创可以大胆运用到游戏等社交场景中,嵌入人的生活方式和人与人的关系里,创建起一个可以持续发挥其实用价值和社交价值的环境。
例如,据了解,河北博物院的“长信宫灯”有个特色设计是提灯宫女身体中空,火焰燃烧的烟尘由灯进入宫女身体再排出,这样可减少污染。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当下极力追求的环保理念,又充满了趣味性。那么,不妨将“长信宫灯”数字藏品运用到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交场景里,并在其中还原该环保过程,让公众在在线互动体验中真正了解文物内涵,领悟现实意义。
可以想象,在文创元宇宙里,不仅能让普通人体验考古的乐趣,在“玩”中学到相关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在交互式场景中解决产品和文物故事割裂的痛点,实现创意与内涵的“深度绑定”。在社交和娱乐之中持续触发数字藏品带来的新鲜体验,真正发挥数字文创的长远价值。
与此同时,不少美术馆还纷纷上线了“元宇宙游览”模式。例如在2021年9月,苏州寒山美术馆举办了《分身:我宇宙》艺术展,这被视为国内首个美术馆级元宇宙生态下的数字艺术探索展。
不止我国,从全球的趋势来看,各个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在争抢元宇宙场景的搭建,因为每次科技上发生进步和突破,文化产业都会迎来一次繁荣契机,而文化产业的兴旺又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政策大力扶持数字文化产业
虽然“元宇宙”作为新生力量,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经济的热点话题,专家解读道,“元宇宙”正是数字经济高度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与文化创意息息相关。在“元宇宙”的虚拟现实中,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是人们追求数字化生存、打造 未来美好生活体验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
也正因此,2021年12月底,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正式启动“元宇宙数字文创培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发挥社会各机构的力量,共同引导、 培育、孵化优质正向的“元宇宙”数字文创产品和服务,助力提升中国文创产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文化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
此外,2021年10月31日,《数字文创行业自律公约》在京发布,牵头发布方为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中国美术学院、湖南省博物馆、蚂蚁集团等参与制定。这是国内首个面向数字文创领域的行业公约,旨在强化行业自律,共建良性的数字文创行业发展生态,助力我国文创产业发展。
文化娱乐产业入局元宇宙的优势
元宇宙概念落地,或许会引发文化用品、游戏娱乐产业的巨大变革。
为何这么说?因为文化和游戏娱乐产业链包括创意设计、内容(产品)制作、宣传发售、平台运营、版权及周边产品开发等环节,整个链条较长,各环节的价值创造差异较大,不同的运营主体在产业链上有不同的定位。目前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疫情的影响,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进一步加快。
文化用品、游戏娱乐产业拥有丰富的IP资源、产业空间大、消费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运营模式成熟,有直接参与构建“元宇宙世界”的天然优势,元宇宙也将对行业格局和未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文化用品产业
在文化用品方面,NFT(非同质化代币)的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虚拟物品的数字资产化成为可能,NFT为数字资产锚定价值,结合虚拟货币和NFT交易平台,能更好地实现数字资产的创作、确权、交易、流通、收藏等功能。
在元宇宙中可广泛应用于潮玩、绘画、音乐、虚拟礼品、手游等领域。
例如潮玩领域已经纷纷开发NFT盲盒、手办等。
游戏娱乐产业
在游戏领域,由于元宇宙更强调类似“游戏”的互动特性,因此这个品类需要把消费者由单向被动“观看”变成多元主动“参与”。
在体验内容的同时也将创造内容,通过提供UGC开放式在线创作平台,让用户参与创意分享、剧本创作、短视频发布等;在拍摄制作环节,以“真人数字模型”“虚拟摄制组”“智能摄制”的模式,探索部分片段或桥段在元宇宙中独立制作完成,从而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带动周边产品以及其他消费场景,如主题乐园、剧本杀、桌游、密室逃脱、联动等。
总之,在生活方式的变革中,"文创/文娱+元宇宙"以可以其渗透到公众生活方方面面的优势,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机会。但是,现阶段尽管软硬件已在加速布局,文创/文娱的有关实践仍处于以技术改善文创呈现形式的早期探索阶段,相关技术和内容尚待成熟,行业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