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种传承
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文创产品则展现着
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期文旅君将带你打卡
带你去探秘西安多个博物馆里
特色文创的背后故事
雁鱼木雕小夜灯
雁鱼木雕小夜灯是通过对西汉彩绘雁鱼铜灯的元素进行提取而设计的文创产品,它保留了文物经典的雁叼鱼的姿态,以木雕工艺整体呈现,还原了文物古典的韵味。
雁鱼木雕小夜灯
低碳环保是当下越来越提倡的生活方式之一,你可能想不到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人就已经使用上高科技的环保灯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件“西汉彩绘雁鱼铜灯”就是充分体现环保概念的杰作。
西汉彩绘雁鱼铜灯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盏彩绘雁鱼铜灯由青铜铸造,似一只鸿雁回首衔鱼的造型,雁鱼灯由衔鱼的雁首、雁身、灯罩和灯盘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可拆卸清洗。
图/三秦文化研究
这盏灯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设置了防污染的机关。燃料产生的油烟顺着雁的头颈导入雁腹水中,经水的稀释,从而减少了油烟带来的室内污染。
虎符饼干
“虎符饼干”灵感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杜虎符。饼干除了巧妙还原杜虎符外形外,在制作模具时还保证了纹理的精致,饼干共有两种口味,对应了杜虎符左右各半的样式。
除了好看威风外,口感也很不错。两种饼干都酥脆醇香!另外在包装设计上也很有新意,采用了虎尾抽拉设计,用独特的包装增添了不少可爱与趣味性。
虎符是我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由左右两半组成,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发给统军将领。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目前出土的铭文最长,且保存比较完好的虎符文物。
战国(秦)杜虎符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杜虎符身上有工艺精湛的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圆转秀丽的悬针小篆。
“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也)。”
大意是:调兵之符,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须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兵、马、車、炮、士、相、帅”背后是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以棋会友,“棋”乐无穷,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秦俑象棋可谓创意十足。
棋子样式采用了秦俑形象,精雕细琢,且采用树脂材料,拥有石质色泽,在彰显“历史感”的同时,品质感也丝毫不差。
千人千面的秦兵马俑,在沉睡两千多年后重现于世,一经出土就震惊了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们以前所未有的雄姿,让人们见识到秦王朝气吞山河的“军队”。
“陶淘总动员”冰箱贴
当下,年轻人在逛一种很新的博物馆,对于一些可爱有趣的文物有着独特的“解读”。这组名为“陶淘总动员”的系列冰箱贴原型为陕西考古博物馆馆藏人面陶器文物。
因为五官“潦草”、表情“丧”的可爱而出圈。做成冰箱贴后,丰富有趣的表情搭配年轻人常用的“敷衍文学”,让人看后不禁莞尔。
关于这些陶器的用途,至今尚未定论,考古专家推测为或是放置物品的底座,或是祭祀用的礼器,但真正的答案仍有待揭晓。
镂空人面覆盆形器,它的外观整体造型酷似一个倒扣的花盆,上面有镂空的眼睛和嘴部,中间有突出的鼻子,酷似一个可爱的笑脸。
陶塑人头像出自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之手,虽然造型“潦草”,但因其夸张的表情和略显稚拙之美,反映了数千年前史前先民的审美意趣和陶塑水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朱砂人形面残陶器,这件文物的表情很是微妙,张开的双眼仿佛诉说着无尽的蔑视,微微翘起的嘴角又似乎在欲言又止之间传达出一丝不满。
豆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形状类似于高脚盘。这件镂空人面陶豆就是高圈足钵形盘,这副表情仿佛是在问“真的吗?”。
流行中国系列
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创“流行中国系列”从碑文中汲取设计灵感,这一系列文创产品上的文字,绝大多数都是从650252个字的开成石经上摘录出来的。
在保证字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色彩、材质、载体的变化创新,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
西安碑林博物馆主要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等组成,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地方专题性博物馆。
馆内现收藏我国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古代碑石共4000余件,陈列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方,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文创,为文化赋予新生
一个个出圈的文创IP
让西安这座城的文化越发鲜活动人
以上就是西安独一无二的文创图鉴
你最喜欢哪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