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文物饼干” 探寻淄博提振消费的创新密钥

      分类:文创资讯 来源:博山宣传 作者:用户
      2025-02-20 179 0 0


      2月12日,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的文创商店前,游客王焕芝端详着一盒“青釉莲花尊”造型的饼干,忍不住惊叹:“这不仅是点心,更是一件艺术品。”


      将馆藏文物与非遗技艺相结合,把文物“制成”饼干,脑洞大开的淄博,正探索用创新打通提振消费的“任督二脉”。从一块饼干中,能窥见淄博文创“让文物活起来”的巧思;从迎新春购物季消费券的发放,又能感受到政府为提振消费精准施策的智慧。


      一块饼干的“破圈”之旅


      “原本以为淄博只有烧烤,没想到连饼干都这么有文化。”春节期间,当记者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进行采访时,耳畔不断回响着游客纷纷给予的由衷赞美。


      青釉莲花尊、淄博大鱼盘、金三彩象灯……每一款“文物饼干”都承载着淄博陶琉文化的深厚底蕴。原来,这是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联合本地企业淄博金益德推出的文创产品之一。将馆藏文物元素融入食品设计,化作可品尝的文化符号,游客在博物馆参观后,不仅能带走文物同款造型的饼干,还能通过包装上的二维码“云听”文物故事,实现“舌尖上的文化之旅”。


      67b6eededa902.jpg


      这种“可带走的文化”迅速成为爆款。截至元宵节,这款文创饼干已累计售出7000余盒,成为游客必买的伴手礼。而“显眼包”系列饼干则以夸张的现代陶艺为原型,吸引年轻群体打卡分享,在社交媒体上掀起“淄博文创美学”讨论热潮。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我们希望通过文创产品,让游客从‘看热闹’转向‘品门道’,真正理解淄博的文化底蕴。”


      67b6eedf3386d.jpg


      淄博这座以陶琉、美食闻名,承载着三千年齐文化底蕴的城市,近年来因文创产业的崛起而焕发新生。从“管鲍杯”的爆红到“龙龖龘”软陶泥塑的一“龘”难求,从博山古窑村蝶变为颜神古镇到张店老旧厂房转型为唐库文创园,淄博正以文化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引擎,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文化与产业共生”的发展路径。


      提振消费源于深耕和创新


      淄博文创产业的崛起,为众多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而春节期间,淄博开展的“2025迎新春购物季”活动,则让企业开始思考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春节期间,淄博市商务局会同淄博市财政局开展了“2025迎新春购物季”零售、餐饮消费券发放活动,发放4.5万张消费券,分50元、100元、200元三类,共计400万元,参与企业259家。


      记者注意到,消费券设置3天有效期,利用“期限临近效应”激发核销意愿,餐饮消费券带动食材采购、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复苏,形成经济正循环。


      67b6eedf33688.jpg


      “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快速提振消费,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复苏,还能推动企业扩大生产、投资,起到刺激经济、帮扶企业等作用。”淄博金益德营运经理曲润岳说,新的一年,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启动“糕饼文化观光工厂”项目。计划投资300万元打造鲁中首个以糕饼为主题的研学基地,游客可亲手制作孝心酥,体验非遗技艺。同时,将开发更多“文物+科技”互动产品,例如AR饼干包装、虚拟文物烘焙工坊等,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告别众多技艺长期囿于传统生产模式、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过往,近年来,淄博市政府与企业开始推动工艺革新,以“齐文化+”战略为核心,整合陶琉文化、鲁商文化等资源,构建文化IP矩阵。同时,通过建立非遗工坊、手造产业集群,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平台。随着“流量”变为“留量”,昔日“一次性消费”在淄博逐渐转为“深度文化体验”。


      从网红到长红的进阶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淄博入选“山东手造·优选100”的企业数量居全省之首。同时,2025年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文化淄博’影响力”的目标,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将聚焦“融合”与“可持续”。


      在本地市民眼中,文化的基因早已融入淄博这座城市的血脉。越来越多金益德等老字号企业,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结合,让像与孝心酥一样的产品,从昔日走亲访友的佳礼,变身为城市的“伴手礼”。


      67b6eedf0c82e.jpg


      在外地游客看来,淄博的文创基因源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而陶瓷、琉璃、鲁菜、丝绸等传统工艺历经千年传承,更是成为了淄博独特的文化符号。


      从一块饼干的文化破圈,到消费券的政策杠杆,淄博正尝试用“可品尝的历史”和“可触摸的匠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开辟提振消费新路径,书写文旅经济的“长红剧本”。


      67b6eedf31b35.jpg


      “用文化IP激活消费潜能,用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复苏,更用可持续生态谋划长远发展。”在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副教授商薇看来,春节消费热潮的背后,是淄博对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对市场规律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流量”与“留量”的平衡智慧。


      网红城市的热度终会消退,但文化IP的生命力在于持续创新。从烧烤到文创,从红包到消费券,淄博正以“内省”守护文化根脉,以“求变”拥抱时代需求。(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姜涛 通讯员 韩文彬 刘亚琳)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大秦良造仅作媒体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