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产业有多繁荣?备受今人追捧的文创产品那时已出现

      分类:文创资讯 来源:百度 作者:青城拾月
      2020-03-12 27899 0 0

      当今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现阶段我国也正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然而,大家又知不知道早在千百年前的宋朝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以文化为产业的经济形态,且这种经济形态还成为当时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重要表现之一呢?


      5e6a17bba16ee.jpg


      商品经济的发达促成了宋朝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而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壮大则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文化娱乐的生产与消费中来,文化生产与消费是人类创造和享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活动,它们的出现也就标志着宋代已经形成了以文化为产业的经济形态。本文将从市井文艺演出、图书出版以及文创产品的出现这三方面来讲述宋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瓦舍勾栏,全天候文艺演出


      宋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主要得益于宋人尚娱乐、重游玩风气下市井文化的蓬勃发展,而要领略宋朝市井的繁盛,则不得不去城市中的瓦舍勾栏转一转。


      《东京梦华录·卷二》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描述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著作,以上文段写的是北宋都城东京街巷瓦舍勾栏的分布情况。瓦舍勾栏是宋朝城市分布极广的文化娱乐场所,各色艺人汇聚其中,歌舞、杂技、影戏、说书、魔术表演等轮番登台,无论风雨寒暑,日日作场不辍。我们看到东京街头仅东角楼街一带的瓦舍就有勾栏大大小小50多座,其中最大的竟可同时容纳数千观众,由此可以想象宋朝的文化娱乐市场究竟有多繁荣。


      5e6a17bbdaa7b.jpg


      瓦舍勾栏里的文艺表演是商业演出,因此观众通常都是付费观看的。演出的收费方式有多种,有的是收取门票,凭票入场观看;有的则是免费入场,但在表演前或表演后有专人向观众讨赏钱。以瓦舍勾栏为代表的文艺服务与消费可以说是宋朝分布最广泛的文化产业,也是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宋朝宵禁的取消给了民众可以自由掌控自己全天24小时的权利,因此娱乐游戏热情空前高涨的宋人们常常在这瓦舍勾栏中流连忘返,昼夜不分,乐不思蜀。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娱乐需求,一些勾栏甚至还顺势推出了昼夜不断、全天候的演出服务,尤其是到了上元节这种大型的全民性狂欢节日,无论是演艺人员还是观众都几日几夜地连着不停歇,煞是热闹。


      印刷技术突破,图书出版繁荣发展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书籍的大量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图书出版发行事业也随着蒸蒸日上,无论是官府、私家还是民间书坊都在刻印书籍。其中数官府的刻书规模最大,因此它也占据着图书出版与发行的主要地位。各类经典史籍和大部书目都是由官府主导出版,书籍印制好后,留下部分供朝廷备用,其余全都出售流向全国各地的书市,而卖书的收入则上交国库,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


      5e6a17bbe248d.jpg


      随着出版印刷业的深入发展,民间的图书贸易活动亦十分活跃。各地营业性书坊、书铺大量出现,很多书铺还是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厂”经营模式,自产、自销,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品牌,经营理念十分超前。这类书铺在北宋东京的大相国寺便有许多,其中有一家叫“荣六郎”的书铺,随宋朝都城南迁临安以后,还在其再版的《抱朴子内篇》一书的牌记中写着“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见寄居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等字语,从这种打“老字号”情怀的宣传手段可看出当时的商家已有十分强烈的品牌意识。


      北宋时期的大相国寺内就设有专门的图书交易市场,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相国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每逢市场开放期间,都会吸引大批文人士子前去“淘金”。相国寺书市上售卖的书籍,既有本地出版的,也有外地流入的,既有新书,也有旧书,交易十分繁盛。


      5e6a17bc4d838.jpg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也相互促进,宋代图书出版与贸易的繁荣不仅满足了宋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样也促进了宋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文创产品的开发


      文创产品作为一种“文化+创意”的商品,如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但别看它的名字新潮就以为它是个新事物,其实早在宋朝文创产品就已经出现。较常见的有节日性文创产品,如立春日的“小春牛”。


      《东京梦华录·卷六》载:“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立春日“打春牛”本是一种策励农耕的传统节仪,然而到了宋代这里,它却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迎春欢庆活动,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除了照例举行“鞭春”仪式外,市场上还有许多商贩在售卖“小春牛”等节日物件。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述,“小春牛”由泥土塑成,花装栏坐,四周还有许多百戏人物、春幡雪柳点缀,玲珑精致,栩栩如生。


      5e6a17bc777a0.jpg


      “打春牛”的仪式古已有之,但生产与售卖“小春牛”这种创意产品却是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才开始出现的,这足以表明宋代的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


      除此之外,宋代还有许多婴戏图系列的文创产品,如《儿童弄影戏》铜镜,傀儡戏画像陶枕等。宋人通过创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这些常见物品当中,使它们比普通商品具有更丰富的文化性、艺术感,也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5e6a17bc6c084.jpg


      文创产品的出现使传统的文化产业更加“时尚”,更具活力,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则促使商品经济更加繁荣。从繁华市井里的演艺演出到活跃于全国各地的图书出版与贸易,再到内涵丰富的文创产品,宋代的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形态正向人们展现着属于那个时代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