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岛“土潮”文创——崇明土布与珐琅搪瓷的结合
20世纪60年代,崇明岛上几乎家家织布,手织布的制作从采棉纺线开始。秋分过后,新棉登场,经过采花、晒花、拣花、轧花、弹絮,到卷棉条、纺纱、做股、染色、浆纱、做筒子,而后经纱、上轴、穿纵、嵌扣,最后才能织布。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正因为如此,纯手工织造的土布オ显得弥定珍贵,每一块“完美”的布料,都提结着无数的专注与投入。同时织进土布里的还有时光朴素的“喜”愿。土布,依然是许多人无法割舍的珍重之物。
搪瓷又称珐琅,起源于玻璃装饰金属。古埃及最早出现。珐琅外层以人工上釉,在制作珐琅时,因制作手法特殊,收边部分较难上釉,外观常会有不均匀的“手工感”,倒挂上釉时容易表面有小小的凹洞或气孔残留,另外边缘不易上色,故可能会有颜色不均匀的现象。在手制的延续里,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朴素、绵长、耐心、平顺,就像一天一天度过的温柔平淡的小时光。
首批源于土布纹样的三款彩绘搪瓷杯。分别是:国潮中国双喜杯、蓝色流水纹双喜杯、娃娃布子母杯,用文创的方式向前人的智慧和美德致敬!
蓝色流水纹双喜杯
蓝色流水纹双喜杯-局部细节
蓝色流水纹双喜杯-挂放
国潮中国双喜杯
国潮中国双喜杯-挂样
国潮中国双喜杯
国潮中国双喜杯-包装
国潮中国双喜杯与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
娃娃布子母杯-生活场景
娃娃布子母杯-摆样
娃娃布子母杯与猫猫摆拍
娃娃布子母杯-亮光下
“土潮”崇明土布+珐琅搪瓷文创之母-何永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