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

      2025-05-04 7893 9 357

      馆长致辞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收藏着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变迁的各类器物170万余件文物,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遵照周总理遗愿,经过八年多筹备与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6月建成开放,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他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成立的陕西“劝工陈列所”和1944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后多次更名,主要有西北历史陈列馆、西北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2016年馆区建筑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新馆建成开放27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充分发挥文物藏品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把收藏保管、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功能有机相结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形成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的陈列体系,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20185月对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分列于第一、二、三展厅)完成提升改造,以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为主线,将陕西古代史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部分,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系统展现了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前一百多万年的发展历程。专题陈列“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精心挑选出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精品300多件(),从文化、经济、风俗等方面展示了盛世大唐的时代风貌,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银壶和鸳鸯莲瓣纹金碗四件国宝陈列其中。专题陈列“唐代壁画珍品展”,集中保护展出了举世无双的唐墓壁画精品97幅,这些壁画以风格独特的建筑、简约传神的人物、特色鲜明的器物、简洁明快的山水等,描绘了当时的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作为基本陈列与专题展览的补充,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年还举办20个左右的临时展览,其中影响较大的“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创新性地向公众展现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全程,提升了文保工作公众参与度;“长安丝路东西风”被誉为创新的、活起来的丝路主题展览。以上五个展览均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实现了博物馆展览精品化。

      当广大观众朋友徜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华夏宝库”中,不仅会惊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和灿烂,而且会为其优上的陈列、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秩序和独特的建筑魅力而赞叹。作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传承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给我一天,还你万年”是我们对您的郑重承诺,希望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获得愉悦观感。

      在“让文物活起来”的路上,陕西历史博物馆与您并肩同行。


      馆内新闻(摘选)

      2019年元旦,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茂陵博物馆承办的“天马西来——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西汉‘鎏金铜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面向公众开放,以博物馆展览的特殊方式和文化内涵迎接新年的到来。

      本次“陕西国宝系列特展之西汉‘鎏金铜马’”展览,以1981年陕西省兴平市茂陵出土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铜马”为核心,其原型是汉武帝时期经由丝绸之路引进的外来优秀马种,既是汉代养马业兴盛的体现和汉代马文化发达的见证,也是大汉帝国时代精神的缩影。本次展览将主题提炼为“天马西来”,通过讲述“鎏金铜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旨在凸显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敢于开拓、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

      该展览的主要内容分为“天之骄子——大汉天子的天马情结”“天生骐骥——铸造成型的天马法式”和“天马行空——艺术升华的天马崇拜”三部分。展览通过辅助展板、图版和多媒体等方式,利用文献、历史传说和成语故事等,详细地介绍了西汉时期养马业的兴盛、西汉良马的引进、相马术和汉代马的艺术造型。展览旨在新年伊始让观众走近西汉“鎏金铜马”,穿越迢迢丝路去感受2000多年前恢宏博大的大汉气象,“一马当先”努力为创造新年的美好生活而策马扬鞭。

      “陕西国宝系列特展”是在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针对陕西省内出土或收藏的国宝级文物特别策划的一组系列临时特别展览。每次展览确定一个主题、遴选一件(组)文物进行专题陈列,并定期对展览进行适时更换,以期为观众提供特色鲜明、形式多样、推陈出新、常看常换的文物精品,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完整介绍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 ,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16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

      2016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评选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7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区占地 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6万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千平方米,展厅面积1.1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陕西省政府利用西安碑林、西京图书馆所藏的历史文物,西安民教馆的工艺陈列品和前考古会收藏的各种文物,成立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20日,西安解放,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被陕甘宁边区政府接收。

      19505月,归属西北大区管理,改名为西北历史文物陈列馆。

      19521月,又改称为西北历史博物馆。

       

      19533月,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孔庙扩充为馆区。

      19556月,由于西北大区撤销,西北历史博物馆又归属陕西省政府管理,馆名也改定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历史陈列、雕刻艺术和碑林就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大常设陈列。随着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达数十万件之多。

      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

      1983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属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兴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1991620日上午,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典礼仪式在展厅前大院隆重举行,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陕西地方史基本陈列》、《唐墓壁画真品展》、《昭陵文物精华展》同时对外展出。

       

      建筑布局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馆名碑池、主馆、库区、东南角楼、西南角楼、临时陈列厅、行政用房、业务用房等一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址在西安市小寨东路翠华路口,其优点是用地方整,四周有路,位于城市干道的交叉口,距市中心较近,交通方便;同时这里距大雁塔曲江风景旅游区仅1千米左右,在城市旅游路线上,与大小雁塔均有较好的通视线;特别因为这块地上无搬迁任务,近旁的干道有城市管网设施,便于工程上马。但其不利之处是用地略感局促,发展余地不大,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公共广场或公用绿地。根据上述场地条件及现代化博物馆的功能要求,陕历博建筑物采取了相对集中紧凑型的布局。 

      博物馆建筑整体充分体现了设计大师张锦秋“在技术上达到国际水平,建筑艺术上成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的设计思想,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设计上,借鉴了中国宫殿建筑“轴线对成,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特点”。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朴凝重的格调,营造出古代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气氛,再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的风范,表现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太极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间构图特色以及千百年来早已潜入中国人空间意识中的“超以像外,得于寰中”的东方宇宙哲理。

       

      陈列展览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开馆以来,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从多角度、多侧面向广大观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线总长2300米。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

      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于20083月正式开放,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该陈列展厅面积4600平方米,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选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兴起与鼎盛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气势的青铜剑、经机、兵马等,以及显示秦汉奋发崛起精神的钢建筑构件、大型瓦当,还有反映封建盛世繁荣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品。系统地展现了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陕西地区的古代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既突出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灿烂的文化,也反映了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作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主要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史陈列。它以时代为序,将陕西古代史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部分,用约2000件文物形象、系统地展现了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一百多万年的发展过程。

      专题陈列是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并围绕着某一主题而举办的不定期展览。

      临时陈列是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的补充,具有周期短、内容丰富、常看常新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个文化交流场所、博物馆面对社会的文化窗口

       

      第一展厅

      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人猿揖别》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 

      《凤鸣岐山》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 

      《东方帝国》


      第二展馆

      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如汉金饼、西汉“皇后之玺”玉印、西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彩绘雁鱼铜灯、西汉彩绘陶钟、汉酱釉绿彩云纹陶奁、西汉彩绘骑兵俑、西汉上林铜鉴等,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

      《大汉雄风》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如汉金怪兽、晋“晋归义羌王”金印、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十六国灵华紫阁服乘金错泥筩、北魏彩绘骑马吹号角俑、南北朝彩绘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萨三尊铜像等,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

       

      《冲突融合》

       

      第三展馆

      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唐气象》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

       

      《告别帝都》


      馆藏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 ,以数量多、种类全、品位高而享有盛誉。199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进行评鉴、定级,共有762件(组)文物评定为一级文物。

      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如多友鼎、师献鼎等)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战国鸟盖瓠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唐代壁画

      收藏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

      历代陶俑

      已注册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古代陶俑种类多、数量大、等级高,而且产生演变的序列完整,在中国博物馆极为少见,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汉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为著名。

      历代陶瓷

      已注册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

      已注册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金银玉器

      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已注册2000多件。其中如西周玉制礼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鸟、西汉皇后玉玺、金银竹节铜熏炉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八棱乐伎金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赤金走龙等,均属举世罕见的精品。

      历代货币

      已注册1万多件。未清理造册(即不包括在总藏品数之内)的尚有5万多枚和近7千公斤。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 

      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