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2025-05-04 7893 9 357

      汉画像石是汉人雕刻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其作用是加固、装饰、镇宅及留志告世。画像石以石为地,以刀代笔,刻绘并用,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反映了人们对生世的依恋、死后的追求,展示了汉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状况。榆林汉画像石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大约延续了一百年左右。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全国画像石分区里独树一帜,像一面多棱镜,从各方面折射出1900多年前陕北榆林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不啻为一部记录陕北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榆林汉画像石属于晋陕内蒙古分布区。榆林地区出土画像石的数量,以绥德为最、米脂县次之,神木县、榆阳区多有出土,清涧县、吴堡县、横山县、靖边县、子洲县偶有发现。1946年以来,全市已出土画像石近千块,分别收藏、展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绥德县博物馆、米脂县博物馆等文博单位。


      榆林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丰富,有神话故事、灵禽瑞兽、农牧文化、游牧狩猎、车马出行、忠勇典故、乐舞百戏、高门望阙、厅堂楼阁、冠服袍带、短褐布衣、丹青妙手等,被喻为"石头上的史诗"。


      榆林汉画像石一般采用当地的砂岩,制作时首先按照规定尺寸磨光石面,然后以墨线勾勒图像轮廓,再根据图像内容确定细部,最后上彩描绘。可以说,画像石是集绘画与雕刻于一身的艺术品,对于历史考古、美术考古的作用不可替代。榆林汉画像石数量充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在全国汉画研究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建的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分为序厅、复原下沉汉画像石墓葬厅、汉画像石展厅、幻影成像演播室四部分。展览共陈列画像石164件,辅助展品有陶器26件,铜器3件,铁器l件,石器1件,复制文物2件,紫铜雕塑2件,拓片10幅,照片9幅。


      榆林汉画像石从内容到风格在全国都具有特殊地位,除了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之外,也受到了汉画学者的特别关注,屡有专家亲临榆林考察观摩、研究论证。截至目前,榆林画像石的研究专著有《陕北东汉画像石选集》、《陕北汉代画像石》。神木大保当1996-2000年出土画像石66块,在考古报告《神木大保当》一书中作了全面著述。另外,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收录在《中国汉画研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美术考古》等著作中。


      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落成和对外开放,不仅填补了榆林没有市级专题博物馆的空白,同时也对榆林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历史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知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馆藏精品  米脂官庄二号墓


      米脂县位于陕西省北部东侧,黄河支流无定河中游。官庄是该县银州镇的一个行政村,东北距县城2 .5公里,处于无定河川道内。2005年村民在临近河畔的二级台地上挖建宅基时发现三座画像石墓,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随即抢救清理发掘墓葬。其中二号墓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出土画像石最多。以下便是对二号墓的发掘整理。一、基葬形制二号墓为石室墓,由墓道、封门、墓门、雨道及墓室等部分组成。墓葬坐北朝南,全长16.64米,墓向3460。墓道:为近似长方形的斜坡土犷,位于墓室南部,长9 .1米,宽1 .8一2米。底部近墓门处为平底,长1 .6米。墓道底部上距墓口3 .8米,墓道坡度为270。墓道两壁修削平整,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硬,经过夯打处理。封门:为砂岩石板,由两片紧贴在一起竖立的石板组成,封堵在墓室门口。米脂官庄二号墓内室是彩绘的,横楣为狩猎图,石柱靠内有持盾吏的持彗吏,上面有鹿等动物和仙人坐树,再往两侧是绶带穿璧纹,内饰花卉,最边上是变形图纹花边(感觉这些设计很美,很抽象,提练一下如果作为丝绸的图纹,做衣服装饰,如衣领袖口,襟边也很漂亮)。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镇官庄村村民在修建宅基时发现古墓葬。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随即报告陕西省文物局,并受其委托,与米脂县博物馆联合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墓葬5座,其中3座为汉画像石墓,2座为清乾隆年间艾氏家族幕。


      墓群建在无定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3座画像石墓(编为M1、M2、M3)呈三足分布。墓葬均遭早期2次以上盗掘,出土随葬品较少,但画像石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图案之美为陕北画像石墓葬发掘所少见。


      M1为砖室墓,由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和墓道组成。墓道因部分在村民住宅下,故未能全部清出,钻探知为长斜坡状,长10.2、宽1.6—1.9、深4米。墓门用122×85×6厘米的石板封堵。出土1件陶罐和4枚“五铢”钱,M1还在墓门、前室南壁镶有画像石,总计13石。


      M2(这里展出的便是二号墓)位于M1西北110米处,是3座墓中等级最高的,用长17—28、厚6—10厘米,内凿平外不规整的石板错缝平砌而成。由墓门、甬道、前室、后室、耳室和墓道组成。斜坡墓道长9.1、宽1.8—2.1、深3.8米。封门石3块。墓门宽1、高1.1米。甬道长0.86米,高同墓门。前、后室均为四角攒尖顶。前室南北长2.8、东西宽2.74、高2.88米;后室南北长2.8、北端较宽为1.85、南端较窄为1.78、高2.24米。耳室位于前室东、西两壁,基本对称,长1.65、宽0.92、东耳室高1.64、西耳室高1.73米。前室与后室、耳室之间皆有过洞相连,过洞顶横置厚约0.4米的整石。整个墓葬用厚0.04米的不规则石板铺地,地面边缘凹陷明显。出土少量铜车马器、铁器、漆器及部分钱币。墓室内见少许人骨,不辨身份,但在后室底部发现完整的羊和鹿骨,此种现象在该地考古发掘中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当时殉葬制度与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线索。墓门、前室四壁、后室南北壁镶嵌画像石,共21石。前室四壁画像石结构相同,即由1块横楣石和2块竖石组成,竖石的外侧上部与横楣石两端衔接,3石共同构成完整的一幅画面,这种组合形式在画像石中极为少见。


      M3位于M2东侧40米处,形制与M2相仿,无耳室。


      此次发掘所出画像石在制作上为就地采石,打制磨光,减底阳刻。画像内容相当丰富,有反映墓主人生前真实生活的场景,如车骑出行、狩猎活动、迎宾进谒等;也有祈求吉祥灵瑞、长生不死的成仙思想,画面中东王公、西王母高坐悬圃,珍禽瑞兽、神仙灵怪随处可见。表现形式自由,或拘于传统绘画风格,或极度夸张奔放,既突出主题,又精于细部,动静结合,画面生动活泼。画像多用墨线勾勒,线条纤细流畅,人物形象、衣物皱褶、动物羽翼等刻划得惟妙惟肖。画像不但有大面积着墨之处,更见朱、白、赭、蓝、黄诸色描绘图案。如M2前室东西两壁绶带穿璧图案中,绶带涂朱,上画赭色菱形块,蓝色圆璧上饰鹅黄色谷纹。两壁竖石边缘棱框饰连续菱形纹,内填白、蓝或白、朱二色,相间有序,色彩艳丽。M3中部分马舌、眼睛、尾巴及鸟喙等处亦涂朱色,观之栩栩如生。


      3座墓中M2是唯一有刻字的。前室南壁横额为谒见图,两端对称阴刻一行篆书“诸郡太守待见传”,左端内侧阴刻4行8字“大原太守扶风法君”,其上朱色鲜艳夺目。画面中部似刻各郡名称,惜剥蚀难辨。前室北壁中柱石阴刻“故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府丞平周寿贵里木君□山夫人德行之宅”。该墓为研究榆林地区行政隶属及汉代官宦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米脂官庄为陕北画像石主要集中地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后曾有数次清理发掘。此次画像石墓葬的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研究汉代政治、文化、建筑、艺术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