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菁撷华·解读|带你领略华山好风光

      分类:首届华山国际文创设计大赛 来源:首届华山国际文创设计大赛 作者:大赛组委会
      2021-09-22 28009 0 0


      何以中“华”·锦绣国潮首届华山国际文创设计大赛目前已进入火热的作品征集阶段。为了呈现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更加立体的华山,我们将在作品征集期对华山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上期为带大家走进华山五峰,本期请跟随小编走进五峰深处,欣赏华山景点,领略华山大美风光!


      614afd15c7b26.png


      西岳庙


      西岳庙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西岳华山神少昊的场所,总占地12万平方米,始建于汉武帝元光初年。后代均有修葺、建设,尤以明清为甚,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形成如今重城式【重城:指外城中又加内城的建筑】目字结构六进院落的格局,是西北地区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皇家宫殿御苑式古建园林群落。其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形似北京故宫,素有“陕西故宫”之誉。因在五岳庙中建置最早、面积最大,被称为“五岳第一庙”。


      614afd16acff3.png


      西岳庙建筑相当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高达20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映入眼帘。正殿灏灵殿建筑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于宽广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宽7间,进深5间,周围有回廊,历代帝王祭祀华山多住于此。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等匾额。


      614afd173a8eb.png


      金锁关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此处。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因此也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民谣。


      614afd17c7b40.png


      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的台阶石径。环周古松苍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环绕,风光非常迤丽。站关前,北可观锦鸡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观。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成为关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614afd186c270.png


      苍龙岭


      苍龙岭是华山著名险道之一,其位于救苦台南、五云峰下,以其苍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悬龙般的地势而得名。其如履薄刃,绝壑千尺的地势使得很多游客胆战心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愈大哭投书求助的故事,该处也因此留下了“韩退之投书处”的文化遗产。


      614afd18b4a1f.png


      明清时期,随着朝廷对华山神祭祀次数增多,整修华山道路有了大的举动,苍龙岭有了250级石阶。因此民间有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的故事。故事说毕沅让石工凿岭时,长安城里下了三天血雨,原来苍龙岭是条活龙,被毕大人凿死了。据说从此华山断了龙脉,再不会出杨震、杨坚那样的大人物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苍龙岭险道几次拓修,护栏逐年加固,石阶增至530余级。为了使旅游旺季不再于岭上发生拥塞现象,华山管理局于1998年春又在苍龙岭东飞鱼岭开凿登山复道以保证游人安全上下。


      614afd1973c8f.png


      青龙背


      青龙背是指开凿在西峰南端屈岭上的一段险道,是通往西峰顶的必经之路,因其西临绝壑,深不见底,在多风季节或阴雨天气,人行其上,看云雾涌谷,听风声嘶鸣,犹如驭龙登天,故被列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undefined


      这里两边皆是悬崖,登山游客只能在岭脊上行走,走这段路需抓紧铁链,稳步前行。今路面已凿宽,台阶也凿深且以铁索为栏,无论什么天气,游人都可安全通过。


      千尺幢


      千尺幢位于回心石之上,是华山第一险境。山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两边铁链垂直下垂,坡度为70°。从上到下共有370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


      614afd1a7b6ae.png


      “千尺幢”顶端,有仅容一人的石洞,当游人爬上最后一个石级时,便从洞中钻出,故而此洞名叫“天井”。“天井”上有一平台,刻写的“太华咽喉”,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路形。台上的“百尺峡”为咽喉上段,峡下的平台,形如突出的喉头。“天井”以下的千尺幢,为咽喉下部。此处整个路形如人的咽喉食管,既窄又突且长。“天井”口为“太华咽喉”中段,若从此堵住,上下就会绝路。杜甫诗中对“千尺幢”只是简单的提到过:“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括通天有一门”。


      百尺峡


      百尺峡位于千尺幢北,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两壁欲合,却被飞来的两颗石块从中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通过此石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再回头看原来此处卡着的两块石头,是上大下小故能安然无恙,所以这颗石头也被称之为“平心石”。韩愈诗中有“俄然神功就,杀气见棱角”的描写。


      614afd1acb86f.png


      鹞子翻身


      鹞子翻身位于华山东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为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其路凿于东峰的倒坎悬崖上,下视唯见寒索垂于凌空,不见路径。游人至此,须面壁挽索,以脚尖探寻石窝,交替而下,其中几步须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转身体才可通过,故名“鹞子翻身”。


      614afd1b7f3c4.png


      从视觉冲击上来看,鹞子翻身比不上长空栈道,但鹞子翻身的难度更大一些。首先梯道倾斜,且向内倾斜。其次铁链太松动,左右摇摆度偏大,不易抓牢。再者人是从上往下攀岩,崖壁往里倾,眼睛看落脚点有点困难,这就需要手、眼、脚、膝的全面配合。在鹞子翻身的全途中,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手要抓紧,眼要看准,膝要顶住,脚要踩稳,全神贯注,集中精神,一步一个坑的往下攀岩。


      华岳仙掌


      仙掌崖在华山东峰,是指东石峰的面东崖壁。大自然的风剥雨蚀在崖上造化了一面手掌形石纹,高数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动逼真;人称华岳仙掌。因它的瑰丽壮观,被列为陕西有名的“关中八景”第一景。


      614afd1bb874e.png


      历代有关华岳仙掌的神话传说很多。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上古时候,今黄河东、山西境内的首阳山同华山相连,黄河水到这里便被拦截,因绕而曲行,洪水泛滥,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河神巨灵悲悯人间疾苦就手推华山,脚踏首阳山,使地轴折断,山脊裂绝,一山移而为两,河水从两山之间奔射东去,从此巨灵神推山的手印留在首阳山下。唐代道世所撰的佛教书籍“法苑珠林”收录的则另是一说。言上古时天地混沌,山海相连,太行、王屋及华山一带,白鹿河聚水成灾,被称为西海。巨灵大人秦洪海为治理水害,左手托华山,右足蹬中条,使山海分裂,河通地出,于是便留下了掌与足印。


      全真岩


      全真岩是华山著名人文景观,为松桧峰顶向南悬空倾伸的一面巨大岩石。出南天栈道可到达岩下,岩腹间有贺老石室,是元代初年全真派道士贺志真开辟的修身之地。


      614afd1c2b507.png


      关于全真岩各类史志书籍记载颇多。《三才图会》载:“静室旁有岩,高数十丈,遥覆其室,并书‘全真岩’三字。”《华岳图经》中记述,“全真岩”三字每字大约七八尺高,镌刻在那样一个地方,除过能腾云驾雾的神仙,凡夫俗子肯定是办不到的。明书画大家王履的《南峰记》中记述得列为形象:岩好像一个弯腰人的头部,远远遮盖住腹部的石室。倒坎岩顶端镌“全真岩”三字,并涂以红色。世上没有神仙,刻字肯定是人类所为,但在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不可上,下不可下,除非悬浮于空中才能可能。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迄今无解。


      真武殿


      真武殿为供奉镇守九州的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而筑。焦公石室、仙油贡、神土崖皆因焦道广的传说得名。相传北周武帝时,道士焦旷,字道广,独居云台峰,餐霞饮露,绝粒避谷,身边常有三青鸟,向他报告未来之事。武帝宇文邕闻知他的大名,便亲临山庭问道,并下令在焦公长春石室石室前建宫供他居住。筑宫时,峰上无土,缺乏灯油,焦道广默祷,便有土自崖下涌出,源源不绝。油缸里的油也隔夜自满,用之不竭。后来人们就把涌土的地方叫神土崖,把放油缸的地方叫仙油贡。


      614afd1d3a938.png


      本期为大家介绍了华山的主要景点,其中不仅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风景,也有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形成了今日之华山的独有魅力,吸引着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