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创新与提升,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文创日历就是典型的文创产品,从传统黄历,到明星挂历,再到如今植入文化、艺术、科普、民俗等各类知识的文创日历……如今的文创日历不单具有日历功能,更像是一个标签、一种纪念。
从小众走向大众
文创日历的流行是伴随传统日历的衰落而开始。传统的台历、挂历曾经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电子日历逐渐取代了传统日历的地位。与此同时,一批商业嗅觉敏锐的文化企业开始涉足日历行业,在日历的内容与设计上大做文章,将其从功能性产品改造为文化产品,赋予了新的价值和功能。
随着消费升级和文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充满创意的文创日历逐年走红。动辄近百元一个的台历,成了年轻人临近年关的“新宠”。
给自己,是对未来一年的珍重
给朋友,是郑重体面的节庆雅礼
送给重要的人,是带着祝福的别致好礼,尤能体现品位和诚意
临摹,静气润心;赏鉴,提高审美;记事,珍藏岁月……
2009年10月,紫禁城出版社最先试水,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推出了2010年版《故宫日历》。这版《故宫日历》采用了复刻形式,除日期信息外全部采用1937年版《故宫日历》图文内容,但装帧、装订没有照搬当初的活页形式,而是布面精装、书脊包布、增加内封,以日历书的样子重新面世。
2015年,当时还是单向街书店的单向空间推出了自己的日历品牌——《单向历》,通过结合时下热点,佐上一句名言佳句,用传统老黄历的吉凶宜忌的形式给读者送去问候。正如官方给出的简介:“既不劝慰、也懒得说教;有时通达、有时可爱。一本有灵魂的日历,会给时光以生命。”
同年,泛科技主题网站“果壳网”发挥自身科普平台优势,推出极具趣味性又充满科普意味的《物种日历》,以背面小小的二维码为媒介,将线上、线下的内容相结合,每天介绍一种自然界的神奇物种,通过日历开启了科学传播的新途径。
从2015年开始,文创日历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5年版《故宫日历》的销量达到20万册,2016年版的销量更达到30万册,已经够得上畅销书级别。而《单向历2019》销量更超过80万册,越来越多人选择将其作为有品位的伴手礼送给亲友。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热,《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热播,激发了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需求;一方面是人们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方式的变化,将系统性的内容拆分为知识单元并印制在日历页面上,满足了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更与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下获取信息的方式不谋而合。
随着文创日历及日历书的日益火爆,大批文化企业、机构以新手姿态进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21年版《故宫日历》首次推出了一本适合孩子“学习”的日历——《故宫日历·亲子版》,该日历以馆藏“牛”文物为线索,以七十二物候为时间节点,从可看、可听、可玩三个维度,收录了72件故宫牛年文物赏析和高清大图,延展出72个文物音频伴读和24个原创卡通音频故事。
2020年开始,北京的公园也加入了文创日历市场。颐和园推出《颐和园二十四节气日历·2020》,以颐和园的风景文化为基础,全面展现颐和园在二十四个节气的景观变化。北海公园推出《北海日历》,选取150幅碑刻入册,详细解读其书法之妙,一下子成了书法爱好者争相购买的宝贝。天坛公园则以《祈年历》进军市场,随着年历一张张被撕去,最后一座立体三维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北京的公园各具文化特色,大家推出日历的同时也在向读者传播公园的文化知识。”
开在商场内的西西弗书店,于2017年首次推出《惜福阅历》,通过简单易读的“一问一读”形式与使用者互动。融入设计元素的言几又书店,以颇具古典韵味的“四季·礼赠”日历获得关注。“虽然日历的销售周期只有每年的9月至次年1月底,但依然是书店众多文创产品中销量最好的产品之一。”西西弗书店济南世茂广场店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除了文化味十足的文创日历,针对高中生的《高考日历》、针对健身人士的《运动健身日历》、针对饮茶人群的《有茶时光日历》等,同样聚集起较为固定的消费群体。果壳自营品牌部总监冯颖表示,为了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文创日历愈加重视受众的精准需求,而功能性无疑加重了竞争砝码。无论是推出亲子版日历还是创新设计“撕裂痕”,这些都是在努力为文创日历赋予新的功能或内涵。
经典案例:故宫日历
在所有的日历中,中国人至爱《故宫日历》,这本诞生于1932年的日历,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受到无数中国人的喜爱。人们用“震铄世界、独霸天下”来形容它,并评其为民国时期的“头号社交礼物”。
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出版了一系列大众普及读物,《故宫日历》便是其中之一。每天一张故宫珍藏书画或器物,封面和日期文字,集自院藏古代楷书和隶书碑拓。在那个时局动荡、资源匮乏的年代,它是普通民众了解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是政界、学界人士社交往来的必须用品。从初版至1937年,这一出便是5年,因战乱才不得不停版。
1935年的《故宫日历》
直到2010年,故宫博物院才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复刻并恢复《故宫日历》的出版。
《故宫日历》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以国宝日读的理念承载文化、记录时光。2021年,《故宫日历》连续出版12年,销售逾400万册。12年来,故宫日历共收录四千三百余件文物,通过日历这一载体不断展示着故宫文物藏品。
2021年,辛丑年,生肖牛。牛勤劳奉献,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故宫日历》选取表现福牛与农耕的文物,给读者呈现“福牛贺新岁 丰年禾黍香”的祥瑞图景。
一月 牛迎丰年 选取以五牛图为代表的威武丑牛,琳琅壮观。
二月 春来牛肥 各种材质的牛的形象。
三月 吉牛纳福 作为礼器及文房用具的牛。
四月 耕织为本 选取清康熙曹素功制耕织图诗墨。
五月 绿畴力作 选取胤禛耕织图册。
六月 南亩课耕 选取清乾隆御制耕织图瓷板册。
七月 稻熟仓满 选取农具与农庆题材文物。
八月 仙牛呈瑞 选取民间传说及佛、道中与牛相关的文物。
九月 牧牛意趣 表现牧牛意趣的文物。
十月 笛声悠悠 表现牧牛生活趣味的文物。
十一月 丹青写牛 书画作品中的牛。
十二月 百牛贺岁 以百牛图为代表的书画作品中的牛。
故宫藏品图片,从历代书画到雕塑、服饰、器物,应有尽有,天天不重复。左侧显示文物珍宝,右侧的日期、节令均是古代书法碑帖。每天都有专门的记事横线,可自由书写,记录点滴日常,伴随岁月流淌。
封面采用红色布面,象征巍峨庄严的宫墙。“故宫日历”四个字沿用1937年版日历封面的字体,烫金碑拓,喜庆典雅。
新版《故宫日历》在继承旧版的基础上加以优化和丰富,融入“十二生肖”元素,系统梳理海量藏品,将日历图书化、实用化、日常化三线合一。
12年来,《故宫日历》以其“国宝日读、日赏、日学”的文化精神在社会中影响越来越大,至今已累计发行500万册,被誉为“中国至美日历”。
【2021辛丑年·福牛贺新岁】
藏品下有简短说明,通俗易懂,可每日一瞥、点滴积累,也可一鼓作气、连续通读。
180°平展设计,不会有压皱书页之虞,既适宜持续的多次翻阅,又具有珍藏价值。
2022年为农历壬寅年,生肖虎。虎寓意吉祥平安,是活力和荣耀的象征。新版《故宫日历》的特色是与科技手段相结合,把AR技术运用到日历中,让日历中的文物“活起来”。
虎年《故宫日历》以“吉虎迎新岁,山河庆升平”的生肖文化为主题,收录与虎相关文物图片,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双虎首璜,到现代齐白石、张大千等画虎作品,呈现了上下五千年虎文化艺术大观。在内容编排上,2022年《故宫日历》先呈现直接表现虎的器物、绘画、配饰、服饰等文物,展现虎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与文化内涵。扩展到表现神兽、猛兽、萌猫的文物,再延伸到“虎虎有生气”地反映武备、骑射、运动等题材的文物,最后着落在《冰嬉图》,呼应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
2022年十二月主题分别为:一月:虎虎生威;二月:虎啸丹青;三月:吉虎迎瑞;四月:佩虎纳福;五月:虎佑平安;六月:王者家族;七月:武备军威;八月:千年骑射;九月:皇家围猎;十月:游骑行乐;十一月:太平欢娱;十二月:冬运冰嬉。
在形式上,2022年《故宫日历》封面图片采自故宫藏品“清代红色纱绣云纹飞虎旗”,为清宫戏剧机构升平署所用旗类道具。“故宫日历”四字仍然为碑拓集字,背景“虎”字为魏碑集字。
发布会中,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2022年《故宫日历》以新的面貌开启了又一个十二年,这凝聚了九十多年来故宫人不断地进行学术挖掘、学术探索的精神,把故宫及其收藏的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多元的价值,每年都以全新的内容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
经典案例:陕博日历
2021陕博日历图样《花舞大唐》
2022年陕博日历——
玉器,以及围绕玉的礼制,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
玉,石之美者。在中华文明日后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先民们逐渐赋予了玉器独特的文化内涵,让其成为华夏礼制的一部分,以及社会等级身份的象征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图腾。
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渐发展,人们制作玉器的物质原料、工艺水平和加工条件都空前提升,发展出了品类繁多、形制多样的各式玉器。随之而发展的,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辉煌的玉器文明,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
在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中,玉器往往充当沟通人神的角色。《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六种玉礼器代表的一整套集宗教信仰、权力分配于一体的统治秩序,正是人类文明早期最核心的文化内核。
在西周与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开采和打磨技术不断提高,玉器在数量、范围和品类上更加丰富。玉器不仅成为了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更成为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审美器物。从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孔子开始,中国人开始建立服务于道德体系的玉器新观念,玉器的装饰功能和精神内涵被强化。
《2022 陕博日历·玉韫九州》是继《2018 陕博日历·大唐长安》、《2019 陕博日历·丝路辉煌》、《2020 陕博日历·彩陶中华》、《2021 陕博日历·花舞大唐》之后,陕西历史博物馆与华夏文创携手推出的第五本文物日历。它首次全面系统地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史前文化玉器汇集成册,以玉器为载体,勾勒出了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
以玉石为触笔,以九州为笺纸,这本日历描摹出中华文化从孕育到繁盛的绚烂图景。“玉韫”取自晋代陆机《文赋》中“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一句。九州是中国的代名词,玉韫九州,意为华夏大地遍地蕴藏美玉,九州因而山辉水润。
《2022 陕博日历·玉韫九州》精选了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台湾地区65家文博机构收藏的史前玉器精品,以及美国3 所知名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代玉器,共计365件组。以玉器为载体,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每天一件文物的形式,呈现与解读玉器的技术与艺术、功能和时代内涵等,又通过月份次序与内容逻辑结构的有机结合,得以展现玉器所体现的中华礼制文明,在多元一体化和赓续传承中生生不息。
封面徽章纹样取自馆藏汉代虎纹韘形玉佩,漫卷的云朵环绕着一只蜷曲盘绕的虎,神态灵动,意趣盎然;月首页纹样皆源自书中玉器文物,运用线条凸显玉质柔美温润的特点;线条时而交错盘绕,时而姿态灵动,彰显千年润玉的勃勃生机。
经典案例:秦岭日历
横亘于中华大地的秦岭,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线及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宝库。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发行的《秦岭日历》,用“图书+日历”的形式解读秦岭。以“中华祖脉”“中央水塔”为主线,分风光、人文、植物、动物、景致、峪道、山峰7个主题,用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炼文字介绍了秦岭104种珍稀动植物,近百个人文风光景点,104个名山及峪道,50多个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既有风光展示,也有人文思考,从而唤起人们关注秦岭、保护秦岭。
本书用人文视角、科学态度讲述秦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分为风光、人文、植物、动物、景致、峪道、山峰七个主题,用365天图文并茂地介绍大秦岭知识。全书750余页,使用精美图片380余张,以“中华祖脉”和“中央水塔”为重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秦岭生态人文之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书中峪道、山峰、景致类照片多为航拍照,这些都是作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拍到的;动植物照片的拍摄条件更为艰苦,必须要在特定生境中才能见到,例如只存活于海拔 2750~3900米的独叶草。秦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承载的丰富的生态功能,造就了其他山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秦岭日历》将带领读者走进它、了解它、保护它。
文字整理 大秦良造 · 张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