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日历,何以成“桌面新宠”

      分类:文创资讯 来源:青岛宣传 作者:和声 许科
      2024-12-12 259 0 0


      “日历卷起来快没书啥事了”“一拿到手,就想把一整年都翻看完”“一年下来,看尽千年风景”……伴随着新年的脚步声日益临近,各种“颜值”与“内涵”并存的文创日历再度爆火——


      《国博日历·2025年》甄选365件馆藏精品,让你每一天都与一件珍贵文物相遇;《敦煌日历2025》收录365幅实景壁画或临摹复原作品,让吉祥与祝福天天相伴;《知乎好问2025》从8亿条答问中精选300多个优质文案,让每天都比想象更精彩一点;《陪你读书日历》精选52本经典名著,一周一本,承包你一整年的书单……更多的风尚,正在融进这款“桌面新宠”。


      文创日历,为何成为迎新“顶流”?


      一、第一份“年货”


      在很多人眼中,买一本文创日历,是迎接新年的重要仪式。当下,日历市场进入“忙年”季,引来各方角逐。


      675a5af26ff02.jpg

      《故宫日历》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一张文化名片 图源:新华社


      “神仙打架”,一场跨年的“桌面比拼”。


      从10月份开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名院大馆”纷纷上阵,加入文创日历大战。被称为“文创界C位”的《故宫日历》,借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契机,推出盖章版日历,激发了购买热潮。


      675a5af3ad23d.gif

      “盖章的风”吹进文创日历界


      一般认为,文创日历“风”起于2009年《故宫日历》的重新出版,近几年热度不断攀升,一些媒体也联手有关单位推陈出新。如央视新闻与112家博物馆合作,推出2025年《文博日历》;中国图片社、新华出版社联合推出《新华日历2025:镜览中国》,送上一桌“视觉大餐”。


      “有趣灵魂的相遇”,演绎新的“日历文化”。


      有人说,日历像是一个百宝箱,内容有趣又有料,与喜欢它的人天天见。


      “纸上博物馆”。文博类的文创日历热度居高不下,人面鱼纹彩陶盆、后母戊鼎、三星堆青铜面具、铜冰鉴、金缕玉衣、击鼓说唱俑……当这些国宝文物每天“轮班倒”,图文并茂地出现在眼前时,我们的每一天也变得更为“厚重”。


      另外,诗词、书画类的文创日历,也给人们带来一个“书桌上的诗词博物馆”。有网友称,从课本再到文创日历,我们“完成了教育的闭环”。


      675a5af3be9f6.jpg


      “知识掌中宝”。世界那么大,跟着文创日历,可以全国甚至全球“去看看”,一些风光大片、地理科普类的日历令人眼界大开;一些涨知识、有温度的“神奇动物”百科日历,是很多孩子喜欢的新年礼物;今天讲“虫洞”,明天谈“黑洞”,后天说说“情绪一点就炸怎么办”……搭配爆笑漫画“一分钟讲透硬核知识”的百科日历,征服了很多年轻人。


      “心灵加油站”。“可以听书的治愈日历”“点亮生活的智慧之光”……“心灵鸡汤”类的文创日历也格外受宠,它们每天进行情绪疏导、心灵按摩,每日一条智慧金句,为文案写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文创日历中发现生活的美好,谁会拒绝这份“365个祝福”?


      二、时间的“鳞片”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冯骥才在散文《日历》中说,每年元月元日,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


      一页页日历,像是时间的“鳞片”,既带有昨天的余温,又饱含着明天的希望,陪伴着我们年年岁岁。


      675a5af3d661c.jpg

      图源:《故宫日历》宣传片


      光阴“刻度尺”,见证文明路。日历其实是一种笼统说法,按照内容和使用方式,可以分为日历、月历、年历、黄历以及台历、挂历等等。它以一页页纸张为刻度,默默记录着日子的悄然流转,在日历的数字与方格间,晨曦日暮、四季更迭被有序标记。


      中国的历法已有几千年历史,据考证,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甲骨文记载的历书。有说法认为,真正的历书产生于唐顺宗时期,有12册,每月1册,一天一页,记录日月、国家大事和皇帝言行,以朝廷名义编制,并由皇帝亲自审定,因此被称为“皇历”。辛亥革命后,全国推行公历,“皇历”也就正式更名为“黄历”。此后,集日历、年画和广告于一体的新生事物——月份牌在上海滩兴起,各种日历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家庭“记事本”,写满岁月情。在很多影视剧里,日历的页面被快速翻过,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对一个家庭而言,它见证了一家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铭刻着欢笑与泪水,让无形的岁月有了具象的呈现。


      当年,一般家庭多使用挂在墙上或置于案头的日历,它们也充当着家庭“备忘录”的角色,电话号码、大事小情随手记在上面。曾经家家必备的挂历,是家里最好的“年画”和装饰品,新的挂历一上墙,屋子仿佛一下子“蓬荜生辉”,也顿时有了年味。


      675a5af4000c9.jpg

      挂历,承载了很多的家庭记忆 图源:新华社


      时代“反光镜”,折射着未来。数十年来,从“居家必备”到受到电子日历冲击一度没落,再到时下文创日历成为“新年严选”,日历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的变迁。


      在社会发展中,日历的特有功能在不断拓展,如电子日历的提醒、规划等诸多功能,恰似当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生活的写照。文创日历具有更被人看重的文化、教育等功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良好载体,先进的AR技术等的应用,让日历中的文物“活起来”,使得文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极具未来感。


      三、另一种“日励”


      “工具的力量在于使用它的人”,小小的日历,你会怎么用?又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


      “日子一旦翻过,就再也无法追回”。一天天,一页页,日历用有条不紊的节奏提醒着我们,时间是不可逆且极其宝贵的资源,过去已经定格,未来还不确定,只有崭新的今天,是我们能够把握和掌控的,要过好每一个当下。


      675a5af4271f2.jpg

      一本民俗掌故日历中的二十四节气 图源:新华社


      从掀开第一页到慢慢变薄,从春天翻到冬天,日历体现着四季更替、节气变化等自然规律,它也在用自己日渐逝去的“生命”告诉我们,要珍惜“人生四季”,顺应规律,有序规划生活,合理设定并追逐目标,积极进取,当面对着还剩下几页的日历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总有些特别的日子值得铭记”。一些特殊日子,如重要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发生日等,在日历上都有明显的标注,它们像是书中的彩页,让我们的目光在凝望中,看向远方。


      比如春节,阖家团圆的画面常跃然纸上,传承千年的文化根脉在欢声笑语中绵延不息;端午节时,在碧波之上龙舟竞渡的图案中,我们似乎能闻到粽叶的清香,感受到屈子深沉的爱国情怀;到了国庆节,一片“中国红”激发着我们的爱国情怀……


      675a5fff55fb8.gif


      是“年月日”,也是“日日月月年年”的坚持。有一种设计巧妙的中国风日历,每天撕掉一页,一年后就会“水落石出”——呈现出里面的祈年殿、黄鹤楼等古建筑,俨然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在使用者看来,这是一种对坚持行为的奖赏,也含有深刻的寓意:日拱一卒,假以时日,必有惊喜。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吃苦”,变成了一种“长时间为了一件事情聚焦的能力”,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控能力。通过日历,我们可以每天背诵一首诗,或了解一件文物,或记住一段话……将日历作为“日励”,在坚持不懈中,增长知识储备,培养“长期主义”的理念。


      每一本日历,日历的每一页,都象征着一个新的起点,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它是希望,激励我们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去热情投入每一次晨曦到日暮。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大秦良造仅作媒体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