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黑科技”亮相京交会 “褪色”文化重焕生机

      分类:文创资讯 来源:光明网 作者:陈畅
      2019-06-03 27869 0 0


      走进博物馆,你发现许多文物年久失修色彩黯淡观感下降;翻出一部老电影,你发现画质太渣根本看不下去……近日,亮相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的博物馆复原、电影修复等吸晴“黑科技”,则能够一一改善这些观感,让“褪色”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在京交会主会场国家会议中心5G展区,观众可手持像放大镜一样的终端观看修复后的文物。据工作人员介绍,手持终端实际是一台平板电脑,能将博物馆里没办法修复的残缺佛像,通过后期软件建模复原,让观众看到“修复”后的文物并以3D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生动展示藏品背后的故事,也可以识别出素材图片或展物的局部特征值并进行音视频讲解。

      博物院“复原”设备(黎梦竹/摄)

      在文化创意专题展区,多家文创企业的经典项目,围绕“文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主题,展现了北京在科技文创、智慧文创方面取得的成绩。


      在一面挂满中国20世纪音乐戏曲名人照片的展墙跟前,一组包装精美的黑胶唱片吸引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华韵文化公司负责人介绍,这套《梅兰芳黑胶唱片全集》由梅葆玖先生担任主编,曾在他亲自监督下将梅兰芳生前录制的全部唱片加以修复重新出版发行。由于“老唱片”载体特殊、年代久远、保存条件简陋,导致出现受潮、霉变、腐蚀、变形等现象,通过运用最先进的机器和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将这些老唱片修复完成,然后再次以黑胶唱片的形式出版,“复活”经典唱段。

      修复后的黑胶唱片展示(黎梦竹/摄)

      “这套作品花费了近5年时间,我们为梅兰芳先生的唱腔进行重新收集、整理、修复,解决了音质、曲目、断代等诸多问题,实现了60多年来唯一全套梅兰芳制作完结。这对于有声文化遗产保护来说,老唱片修复出版是一项样板工程。”该负责人说。而这种修复工作,目前已将自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万首珍贵音频资料修复再造形成“中国音网”曲库。据了解,这种有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已经服务于故宫等多家文博机构,修复发行了《四大名旦唱片全集》等多套珍贵唱片。


      在刚刚过去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一部33年前的“老”电影《盗马贼》惊艳亮相。这部电影首次采用4K+48帧的修复放映技术,既保留了老电影的质感,让人看着很亲切,同时画面更加清晰、颜色也令人赏心悦目。这部电影的修复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携手三维六度公司共同完成。


      三维六度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一部90分钟的老电影胶片有10至12卷,每卷胶片达上万帧,一部电影就有数十万帧。修复师需要一帧帧完成修复,工作量很大。曾参与这项修复工作的修复师李思感慨:“这部电影我们陆陆续续修复了一年,从2K到4K电影的修复,我们也是在摸索中完成,但从反馈情况来看,这次修复还是很令人满意。未来有望通过AI技术将算法植入到修复软件,将能大量替代、减少繁琐的人力。”

      图左为修复后,右为修复前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许多传统文化经过包装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并掀起一波波怀旧热潮。除了此次亮相京交会的文创黑科技,还有如《清明上河图3.0》,让人不仅能细致入微地观察大到汴河风景、小至船只铆钉的名作风貌,更把大家直接带入到画卷之中,切身体会汴京的风土人情;3D建模技术让古代碑刻轻松“复原”,受到不少文雅人士的喜爱;AR月历通过“扫一扫”即可展示古代人的生活百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向智能互联网演进,科技力量正不断撬动文化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