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为粉碎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响应中共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由绥德警备区开赴这里屯垦,使这里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1942年朱德等人、1943年毛泽东等先后视察南泥湾。阳湾现有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马坊建有718团死难烈士纪念碑,九龙泉建有719团死难烈士纪念碑。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百里。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九龙泉和红楼等革命遗址。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在短短的三年内,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毛泽东同志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和烈士纪念碑,九龙泉和红楼等革命遗址。其中“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通过实物、图片详细介绍了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经过。
1943年9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任弼时、徐特立、林伯渠、李鼎铭等视察了南泥湾。从枣园坐汽车先到桃宝峪,然后改为骑马,边走边看庄稼。王震、王恩茂从旅部金盆湾骑马赶来迎接毛泽东一行。毛泽东到田间、营房、伙房看了部队生产、训练、生活情况,向干部战士热情问好。王震向毛主席一行汇报了:“部队做到了全部自给,不拿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
毛泽东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自力更生。”接着说:“国民党想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我们越胖了,困的同志连柳拐病(一种地方病)都消灭了。”毛泽东在阳湾村住了七天,先后视察了马坊、金盆湾、九龙泉。还视察了桃宝峪炮校。
垦荒南泥湾,是一个悲壮又令人产生革命浪漫情怀从而振奋的故事。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他率先垂范,在杨家岭的办公楼下亲手开辟了一片荒地,种上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朱德背着箩筐到处拾粪积肥;周恩来迅速成了纺线能手。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