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革命旧址

      分类:综合 来源:延安南泥湾革命旧址纪念馆
      2023-08-16 432 0 0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宝塔区麻洞川乡金盆湾村和南泥湾村,距延安城东南45公里,方圆百里。


      64dca2a1ee1a6.png

      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纪念碑

      1941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由于日本侵略者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同时,国民党也对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边区军民遇到了空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党中央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目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渡过难关。1941 年春天,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地区实行屯垦,生产自救。三五九旅一方面开展大生产,一方面保卫延安的南大门。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率领全体指战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革命旧址,现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 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的旧居、九龙泉、红楼和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址及纪念设施。

      历史事件:

      南泥湾屯垦纪事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90华里处。出延安城南去30华里,向东拐进一条小山沟,再走十多里路,翻过南蟠龙山就是南泥湾。南泥湾方圆百里,沟壑纵横,山峦重叠,三条大川组成一个“丫”字地形,西边的是南蟠龙川,南边的叫九龙泉川,东边的叫南阳府川,三川交汇处叫阳湾。相传,在清同治年间,这里原是一个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的富饶之地,由于清统治阶级挑动回汉民族互相残杀,这里才成为一个荒凉之地。

      64dca2a75b531.png

      三五九旅的战士开荒

      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部队驻防这里,既可保卫边区南线的安全,又可利用其自然条件屯田垦荒,度过经济难关。

      1941年,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奉命由绥德警备区开赴南泥湾屯垦。指战员们用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用汗水浇灌出万顷良田,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1940年秋,朱德和边区留守兵团的一些负责同志亲自到南泥湾勘察地形,部署了一场向荒山野岭要粮的特殊战斗。

      1941年春,在王震旅长、王恩茂政委的率领下,三五九旅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南泥湾。一路上,战士们高唱“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士那怕风雪寒;……要与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变江南”“开荒好比上火线,没有后退永向前;困难纵有千百万,它怕咱干劲冲上天”的战歌,决心在开辟荒山野岭的战斗中夺取新的胜利。初进南泥湾,迎接指战员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同志们发扬了在敌后战场勇歼敌寇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困难进行了顽强的战斗。没有房子住,就自己动手搭草棚,挖窑洞,甚至露宿野外。粮食不够吃,就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运粮没有口袋。为了弥补粮食不足,就挖野菜、打猎。当时战士们穿的衣服,经过汗浸雨淋、荆棘撕扯,已经破烂不堪,很少见到没有补丁的衣服。战士们风趣地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别说补的不好看,又省钱来又耐穿。”由于被单薄,黎明前天冷,战士们就烧起篝火取暖。大家豪迈地唱道:“正当黑夜黎明前,干柴烈火南泥湾,野火照人歌且舞,闯过今年又明年。”学习没有纸,就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练字。后来,他们发现桦树皮薄厚均匀,晒干后可以写字,就用它做纸。当时记笔记,出墙报,甚至医生开处方都用桦树皮,人们称它为不花钱的有光纸。开荒种地没有农具,或发动大家找废铁,或从前线把敌人的钢轨锯成小段,用毛驴驮回来,自己制造农具。生活是很艰苦的,精神却是愉快的。英雄的三五九旅战士就是这样,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南泥湾的山川里,摆开了大生产运动的战场。战士们纵情地歌唱:“南泥湾,好风光,红红的太阳照山岗。革命战士不怕苦,拿起镢头上山忙。开荒种地反封锁,气死日寇和老蒋。”

      经过一年的艰苦创业,全旅开荒1万多亩,挖土窑洞1000余孔,盖房子600余间,在南泥湾安下了家。

      生产、学习、战斗

      三五九旅的英雄们,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屯田政策”,迅速掀起了开荒生产热潮,使南泥湾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火热朝天的兴旺景象。他们提出了“上至旅首长,下至伙马夫,一律参加生产,不使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人人上阵,个个争先。为了加强对生产的领导,从旅部到连队,都成立了生产委员会,干部、战士都编入农作小组。在开荒中,旅团首长以身作则,带头冲在前面,鼓舞了全旅战士的斗志。

      为了加快生产进度,提高劳动效率,开展了劳动竞赛,连、排、班之间,个人之间互相挑战,涌现了许多“气死牛”式的模范人物。七一八团模范班长李位,在开荒大竞赛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一次全团组织的175名突击手的开荒竞赛中,李位挥舞着一把四斤半重的大板镢,每分钟落地48次,经11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创造了日开荒3亩6分7的最高纪录。人们赞叹说:“好家伙,两头牛一天才能耕2亩多地,他一把镢头就能挖3亩多,真要气死牛。”接着,七一九团刘顺清又以4亩1分1的纪录超过了李位,四支队尹光普又创4亩2分8的最新记录。在劳动英雄们的带动下,全旅掀起了开荒生产的热潮,计划不断被突破。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三五九旅还办起了纺织厂、被服厂、造纸厂和粮食加工作坊等,成立了运输队和军人合作社 特别是大光纺织厂的产品,花样新,品种多,质量好,除自给外,还上市销售,深受群众欢迎。

      1942年纪念七七抗战5周年后,朱德邀请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几位老人一同视察了南泥湾,并赋诗盛赞南泥湾的美好风光和巨大变化。朱德在《游南泥湾》一诗中写道: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稼禾,水田栽新稻。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

      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三五九旅在生产的同时,十分注重政治与文化学习,使指战员的理论水平与科学文化知识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整风运动中,指战员们认真学习文件,密切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了革命觉悟,增强了团结。在艰苦的环境中,开展了识字运动。纸张缺乏,就用沙盘练字。没有笔就用树枝代替,或用子弹壳自制蘸水笔,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自来水笔”。经过刻苦学习,使许多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劳动和学习之余,各团都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剧社随时编辑文艺节目,在田间地头。旅部的《奋斗》剧社,经常深入连队为战士们和群众演出。《刘连长开荒》《潘富连赔礼》《生产忙坏了陈团长》《大战狼牙刺》《小八路》等剧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深受指战员的喜爱,大大活跃了部队的文化生活。

      三五九旅战士生产不忘练兵,积极开展各种军事训练,内容以射击、投弹、刺杀三大技术为主,开展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练兵热潮。王震在训练中提出:“首长负责,亲自动手;人人必到,一到必投;风雨无阻,假日不休”,要求指战员苦练杀敌本领,努力提高军事技术。1944年9月,在留守兵团举行的军事表演中,三五九旅获得团体第一名。

      军事训练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1941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在三边(定边、靖边、安边)进行军事挑衅,717团奉命前往,胜利地击退了顽军的进犯。1943年夏,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调集重兵妄图闪击延安。6月下旬,驻守富县峪口村的部队,以一个班的兵力,打退了顽军一个营的3次进攻。由于三五九旅在保卫边区中战功卓著,因此毛泽东在八路军大礼堂接见三五九旅部分指战员时赞扬说:“你们到了东边,东边就安全了,你们到了西边,西边就安全了。”

      三五九旅在屯垦南泥湾中,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一面战斗,获得了优异成绩,为保卫边区、建设边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一面红旗,受到了毛主席等表扬。

      辉煌成果

      在党中央、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从1941年到1944年,三五九旅在屯垦南泥湾的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1943年,全旅开荒种地10万亩,收获细粮12000石,达到粮食、被服、蔬菜、经费的全部自给。

      1944年,全旅种地达26万多亩,收获细粮36000石,并上缴公粮10000石,实现了每人生产6石1斗细粮,1人1只羊,2人1头猪,10人1头牛的计划,达到了“耕一余一”。南泥湾到处呈现出“牛羊满山猪满圈,肥鸭满塘鸡满院,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的兴旺景象。战士们用勤劳的双手,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1943年春节,鲁艺秧歌队去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演唱了由贺敬之编词、马可谱曲的著名歌曲《南泥湾》,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了南泥湾精神。歌中唱道:“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摸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这首歌当时流行到全边区,至今深为广大群众喜爱。

      1944年11月,为了迎接抗日战争大反攻,三五九旅奉命组成南下支队,离开延安,踏上了新的征途。

      延伸阅读:

      64dca2a772ecc.png

      毛泽东视察南泥湾

      1943年9月里的一天,万里晴空,红日艳艳。伟大领袖毛主席从枣园出发,乘车前往南泥湾视察。

      毛泽东到南泥湾视察三五九旅

       南泥湾在延安东南90余华里的地方,是延安的南大门。方圆几百里,从前曾经是地肥水美,人烟稠密,农业发达的好地方。由于清朝政府挑起民族纠纷,镇压回族人民起义,逼得广大群众离乡背井,相继逃亡。从此,美丽富饶的南泥湾,就人迹罕至,田园荒芜,野狼成群,草木丛生,沉睡了将近100年。

      1940年冬,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遵照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指示,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高唱着豪迈的战歌:“英雄气概三冬暖,战土哪怕风雪寒。转战华北敌丧胆,万里长征只等闲。毛主席在延安一声召唤,三五九旅挺进南泥湾。要和那深山老林决一战,要使陕北出江南……”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南泥湾。

      三五九旅来到南泥湾,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宝塔有红日,天塌亦能撑!”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住处,战士们就采来树枝搭草棚;粮食不够吃,战士们就以野菜充饥;没有穿的,战士们就自己捻毛线,织毛衣,衣裳破了就自己缝补。南泥湾的冬夜是异常寒冷的,由于被褥单薄,黎明前天太冷,冻得人睡不着,大家就起来,生起篝火,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大家唱道:“正当黑夜黎明前,干柴烈火南泥湾,野火照人歌且舞,闯过今年和明年!”同志们还把这起名叫“野火晚会”。三五九旅的英雄们就是用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把一个个困难踩在了脚下。他们一手拿镢,一手拿枪,开荒种地,养羊喂牛,开办工厂。经过短短三年的艰苦奋斗,指战员们就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一路上,主席异常兴奋。车过蟠龙山,眼前展现出一幅壮丽的丰收图景:山坡上,一群一群的牛羊,又肥又壮,在白云下浮动;河沟里的稻田,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连着一片;川道两岸的糜子、谷子、玉米、大豆,秆粗穗重,在微风中摇摆着。这时主席下车缓行,一会儿,深入到田间,掂掂禾穗的重量,看看颗粒的成色;一会儿在稻田里,同正在劳动的干部战士亲切交谈;一会儿又询问农民对部队的意见。一路上走走停停,十分高兴。

      中午的时候,主席来到旅部所在地金盆湾。等候的人们顿时欢呼起来。主席微笑着快步走上前,挨个同欢迎的人们握手大声地赞赏说:“你们的庄稼长得蛮好啊。祝贺同志们丰收!”

      已经是开午饭的时候了,王震旅长请主席到新盖的房子里去休息一会儿准备吃饭。主席笑着说:“刚刚来到就开饭,可见你们的粮食很多!”说着,也没休息,就同旅首长去看旅部周围新盖的房子和新开的窑洞。金盆湾完全变了样子!新盖的瓦房连成片,刷得白生生的窑洞布满山腰。主席看了,一路高兴地直夸奖

      说着,已来到旅部新修的办公室。这是一座全用木头盖成的房子,小巧玲珑,样式新颖。主席刚坐下休息了一会儿,就开饭了。桌上炒的、煎的、炖的各种菜,摆得满满的,都是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连锅碟碗筷,桌椅板凳也是自己造的。主席看了,格外高兴。当旅首长问主席还想吃什么菜时,主席笑着说:“这么多的菜,我尝都尝不过来!”

      主席问:“每人每天多少油?多少菜?星期天改善伙食吗?”?旅首长回答说:“每人每天五钱油,菜随便吃,星期天中午多半吃大米、白面,有时还杀头猪,宰只羊,几个单位分着吃。主席又问:“有没有发生柳拐子病的?”

      大家回答:“一个也没有。”

      主席十分风趣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看,困得同志们连柳拐子病都消灭了!”说得大家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主席的话,使同志们又想起了三年前初到南泥湾的情景。想想过去,看看今天,简直不能比。这一切都是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大干苦干得来的呀!

      旅首长陪主席吃着饭,又汇报了部队的生产情况。他们告诉 主席:刚来的那年,平均每人种3亩地,今年每人平均种30亩。去年的口号是:“不要公家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钱”;今年的口号是:“耕二余一”,每人生产的指标是,6石1斗细粮,6斤皮棉。

      主席听着,不时点头微笑。汇报完了,主席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饭后,毛主席在旅首长的陪同下,到金盆湾附近视察。

      主席来到通讯连。见一孔孔新开的窑洞刷得雪白,问石灰是从哪里来的。战士说是从山上取石自己烧的。主席又拿起桌上一个学习本,看了上面写的字,摸了摸“纸”的厚度,高兴地说:“这是桦树皮吧?看,倒真像纸哩!”

      王震旅长说:“同志们都叫它不花钱的有光纸。”

      “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主席高兴地说:“同志们靠着自已的双手,创造了一切。”

      主席走到灶房,炊事员老李正在切菜。看见主席来了,连手也忘记了擦,湿漉漉的手紧紧握住主席的手,激动得嘴上的胡子直抖,不知说什么好。

      主席问:“你一个人做多少人的饭菜?”

      “不算多,40几个人。”

      “辛苦啰!”主席赞扬地说。

      老李回答主席说:“同志们每天下地,手都磨起了泡,比我辛苦得多。”主席又鼓励他说:“大师傅的工作很重要,同志们吃得好,营养好,才有劲生产。

      主席从灶房出来,又到养猪的地方去看。饲养员老杜头正在圈里掏猪粪。主席站在栏外,看着那懒洋洋的一大群肥猪和一窝活蹦乱跳的小猪崽,向老杜头说:“老同志,你养的猪好肥啊!”

      老杜头只顾一个劲儿地工作,没有听见主席问话。王震旅长赶忙大声地说:“老杜头,毛主席赞扬你哩!”

      老杜头这才发现毛主席站在旁边,他连手里的铁锨也忘了放,赶忙向毛主席敬了个礼,同时回答主席说:“过去没养过猪,养得不肥。

      主席和他握过手,问他多大年纪,家乡在什么地方,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养猪工作的。

      老杜头回答主席说:“干这工作才两年,经验不多,摸索着干。老同志,你的工作很光荣。把猪养得肥肥的,好给同志们改善生活,你说对吧?”

      “ 对,对!”老杜头快活地回答。

      在视察的过程中,毛主席多次指示说:胡宗南还在我们家门口,随时准备侵犯边区,我们要一面战斗,一面生产。

      毛主席走了许多地方,依然兴致勃勃。在旅首长的陪同下沿着田间小路,朝着七一八团驻地马坊、四支队驻地阳湾和七一九团驻地九龙泉,边走边谈,继续视察着……

      战斗的南泥湾,丰收的南泥湾,在红太阳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妖娆,更加美丽。毛主席的视察,使三五九旅全体指战员受到极大的鼓舞,全旅上下立刻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热潮。1944年,他们不仅实现了“耕一余一”,而且向政府上缴公粮10000担,创造了历史奇迹,成为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军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选自《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来源:三秦红色地标(延安卷)

    • 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