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2025-05-07 7893 9 357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6年6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前身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保安县建立。主要干部由毛泽东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包括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长杨至成。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7年,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迁往东北,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1936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1936年6月,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教育长,下设高级科、上级科、普通科(亦称一、二、三科)。12月7日,林彪任“红大”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校长。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机关从保安(今志丹)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抗大延安总校旧址,原建筑物已无存。196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抗大校史陈列室,1966年10月对外展出,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停止对外开放。


      2003年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抗大老校友的呼吁下,纪念馆重新筹建,2004年9月30日正式开馆。


      主要展览


      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1200平方米。分为六个单元两个展室,一楼展厅展出了第一、二、三单元;二楼展厅展出了第四、五、六单元。共展出馆藏文物、新征集文物162件,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和丰富的图表资料445幅。运用半景画、场景复原和仿真雕塑等艺术手法和高科技、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集声、光、电为一体,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在展墙设计上,以融入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建筑语言符号为艺术元素,艺术性地将抗大窑洞造型成不同形式的展墙,适当地穿插灯箱、展台、景观场景、背景墙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感。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设计了“书桌式”、“磨盘式”展柜,形象地表现了艰苦活泼的抗大校园生活。为防止展品遭受自然光损害,照明设计采用以人工照明为主,局部自然光为辅,突出景观和重点文物的照明,使光线重点明快,总体柔和,烘托出整体的陈列内容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抗大纪念馆现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延安教学基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现场体验教学点、西安政治学院教学基地、空军工程大学、延安警民共建红色旅游景区;并与延安师范附属小学、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结为共建单位,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三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观众近20万人次。受到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央视国际”每天20点新闻大型系列报道“红色之旅”专题、央视7套军事频道“回延安”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部分电视台、电台、延安电视台;《文化艺术报》、《延安日报》、《华商报》报道了抗大纪念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