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庙民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南环路中段江神庙内,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氐羌民族文化特色的古代戏院建筑群,也是古代船帮聚会和祭祀的会馆及船工们的活动场所。
历史沿革
1950年初,略阳县公安局在庙内办公。之后修宝成铁路时,铁路工程指挥部在庙内办公,1960年迁出;1960年后,庙内陆续住进30余户居民;1980年文物普查后,略阳县文物管理所对江神庙古建筑开始进行管理;1992年3月被列为略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由省、市、县筹集资金对江神庙古建筑实施部分维修,对庙内原住户组织搬迁,由陕西省文保中心实地勘察设计并经省、市、县多方筹资进行全面维修;1995一1997年维修前院戏楼、两边厢房;1998一1999年维修过厅、正殿、后殿;2000年主体建筑维修工程结束,年底彩绘维修工程全面结束,同年2月成立江神庙民俗博物馆,2001年1月1日对外试开放。
建筑布局
江神庙民俗博物馆所在地江神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原为船帮祭祀、聚会的活动场所(即般帮会馆),清道光年间“重加丹垩,金碧辉煌”。江神庙古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宅地平面布局,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上、中、下三进式院落,整体建筑平面布局东高西低,主体建筑依次有戏楼、回廊、过厅、厢房、正殿、后殿等,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现共存古建筑51间。建筑手法采用了中国传统宅地建筑特点,同时汇入氐羌民族“庙外见墙不见房,庙内见房不见墙”的建筑特色。建筑细部重木雕和彩绘装饰,彩绘图案主要以与氐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历史故事和动物为主,装饰多为木雕板绘、人、兽和桃花图案,戏楼两端翼角斜撑为镂空全雕写意木虎,并和人物造型连为一体,有鲜明的羌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民族特点。
戏楼建筑装饰十分精美细部木雕板绘及彩画笔触细腻。镂空写意木虎木虎倒挂怒目圆睁,呲牙咧嘴似乎欲扑而下极具活力和动感。舞台边缘有七组木雕,是古代历史人物雕塑,人物中有头插锦鸡羽毛、身披披风,绑裹腿,是游牧民族典型的着装特点。过厅是过去船帮会首,地方绅士及达官贵人听书看戏的地方,江神殿是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逢船帮来此,船夫、纤夫就要带上贡品前来拜祭江神,祈求江神保佑风平浪静,行船路上安全。院内建筑大多采用挡风板装置,其目的是用以遮盖建筑内部的檐椽和梁架结构,大量的彩绘使建筑整体呈现更加华丽多姿,看上去更加整齐统一。
展出内容
江神庙民俗博物馆通过采集、发掘、收购、征集、捐献、旧藏、拣选、移交等方式形成馆藏文物来源。现有馆藏文物总数73l件(册),其中历史文物425件,古旧图书306册。馆藏文物共分十类,其中瓷器153件,陶器139件,铜器83件,玉器2件,石器9件,骨器6件,木刻5件,铁19件,白银10件。重要藏品有国宝级文物宋代影青缠枝梅瓶,一级文物宋代青白瓷香炉、宋代三彩瓷枕等。
基本陈列为设于后殿的“出土文物展”,展览主要通过历代船只模型展示了战同至清代嘉陵江水运及略阳悠久的历史。陈列面积77平方米,展品54件。 专题陈列有反映略阳民间风土民情的“民俗文物展”,反映略阳人文历史文化的“略阳县历史人物传说及风物传说展”以及“略阳情歌民歌展”。
博物馆自开放以来,除对外展出明清古建筑群外,还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开展了大量的临时性书法、摄影作品展和各类形式的文艺演出、文化艺术交流活动100余次。尤其是1999年10月举办的略阳县首届《郙阁颂》国际书法展暨学术研讨会,中、日、韩三同专家、学者和书法爱好者数百人参加,深受各界人士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