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博物馆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的旬阳老城龚家梁,以修建于明朝 成化八年(公元1473年)的文庙为馆址。馆藏各种文物标本3000余件,其中藏品1500多件,有新石器时期的石器、陶器标本,战国 秦汉及以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铁、瓷、玉、石、骨器等,尤以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最为丰富,其数量约占馆藏文物总数的半数以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汉水中上游旬阳一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军事斗争剧烈的情况。近几年来,石雕佛教造像、木质匾联等石木质藏品数量明显增加。馆内有《战国秦汉文物展》、《新出土文物展》、《石刻艺术展》等陈列展览,较为突出地展示了旬阳地区以中原文化为主,又融合荆楚 、巴蜀 等文化成分而形成的浓郁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旬阳县博物馆利用业经修复的旬阳县文庙上院作为馆址的。占地面积2145平方米,建筑面积344平方米。
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 5月。此前,文庙建筑群除大成殿保持原貌外,两庑、憩息室等建筑残破不堪。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维修及几代博物馆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这座明朝建筑群恢复了昔日风采。文庙建筑群座北朝南,自前至后三重院落作台阶式上升,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布局严谨,保持了中国 传统宫殿式的建筑特征。尤其古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泮池水波荡漾,花儿嫣红,草儿碧绿,使旬阳博物馆在浓郁的古韵中又不失生机与活力。中院的西北角,有一千余年的古柏,树干粗可连抱,黛色参天。古柏旁立有一明代碑石 ,镌刻明万历四十四年旬阳知县陈士龙的《重修儒学碑记》。其碑以石叩击,响声清细如铜,与古柏合称“柏荫铜碑”,为旬阳一大奇观。
1984年5月,旬阳县博物馆在旬阳文庙基础上成立。2003年11月,旬阳县成立文管所,与博物馆合署办公。 截至2023年末,旬阳县博物馆藏品有1013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308件/套,举办展览1个,开展教育活动18次,参观人数1.2万人次。
1985年,旬阳文庙被列为旬阳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旬阳文庙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展厅基本陈列
旬阳县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反映旬阳历史的《战国秦汉文物展》和《新出土文物展》。《战国秦汉文物展》共展出秦汉时期青铜器100余件。《新出土文物展》展出宋自在观音造像、汉绿釉陶狗等文物100余件。展出的藏品不仅是研究旬阳地方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汉水中游和秦巴山区乃至我国古代南北文化的相互交融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专题陈列旬阳县博物馆专题陈列有《万佛寺石造像展》和《清代匾牌楹联展》两个专题陈列,重点展示馆藏22尊万佛寺石造像和三十余块清代匾牌楹联。
综述
旬阳县博物馆藏品来源于当地出土、捐赠及征集,藏品类别有陶、瓷、铜、铁、木、纸、玉石骨器等。从用途来分有佛教造像、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度量衡器、兵器、建筑材料、匾牌楹联等。年代自新石器时代到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重要藏品
旬阳县博物馆重要馆藏文物以旬阳县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尤以兼具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特色的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最为丰富。龚家梁遗址出土文物、象牙算筹、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万佛寺石造像、宋自在观音造像、汉绿釉陶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