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俊

      分类:综合 来源:余子俊纪念馆
      2024-07-11 227 0 0


      余子俊(明代,客籍。1428年-1489年)字士英,别称余肃敏,汉族,四川青神县人(属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金星村籍),祖籍京山(属今湖北省荆门市),明代中期一代名臣,对榆林早期开发建设功劳很大。出身仕宦之家,其父余祥曾任户部郎中(正五品)。


      余子俊10岁丧父,幼有大志,异于常人。1451年(景泰二年)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后晋户部员外郎,在户部当差10年,以廉洁奉公著称。


      1460年(天顺四年)出任西安知府,修筑“余公渠”,西安府治理居关中七府之冠。1466年(成化二年)出任陕西右参政,督三边军饷;次年,晋升陕西右布政使。


      668fada9831e0.jpg


      1470年(成化六年)转任浙江左布政使。1471年(成化七年)正月擢升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巡抚延绥(镇)。在延绥镇任上,苦心经营,新筑延绥“二边”、修补“大边”长城;并将延绥镇治从绥德迁移到榆林,加固和扩建榆林卫城;开办榆林卫学,凿渠兴农,鼓励发展生产。其政绩卓著,时与徐廷璋、马文升并称“关中三巡抚”。


      1476年(成化十二年)十二月调任陕西巡抚。1477年晋升兵部尚书(正二品)。1483年(成化十九年)转任户部尚书,不久加封太子太保(从一品)。


      1484年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同年冬天调回朝廷。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二月,因宦官诬陷,被削去太子太保衔,致仕回乡。次年正月复任兵部尚书。


      1489年(弘治二年),卒,享年61岁。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保(正一品),谥号肃敏。


      668fada9a5c32.jpg


      才兼文武


      余子俊才兼文武,善作文,亦能诗。著有《余子俊奏议》《余肃敏公奏议》等,大部分今已佚。《明史·艺文志》载有《余子俊奏议》六卷,《皇明经世文编》录有《余肃敏公文集》一卷,《四库禁毁书丛刊》录有《余肃敏公奏议》三卷。明代大臣丘浚在《兵部尚书余肃敏公子俊传》中评价说:“今余公之建功,在延绥、环庆之间,盖二公(范仲淹、韩琦)故壤也。而榆林边墙之修,延袤余二千里,虏人望望而去,边民优游以嬉者,余二十年矣。”清代重臣张廷玉主修的《明史》中评价说:“余子俊尽心边计,数世赖之”。


      余子俊纪念馆,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沙河公园内,2017年落成。纪念馆以余子俊主政延绥、兴建榆林长城为主题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榆林城历史变迁和余子俊的功德。(陕北历史文化名人堂  2023年12月19日)


      668fada9f411c.jpg

    • 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