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陕西红色党史精神——旬阳市红军纪念馆

      分类:综合 来源:旬阳县红军纪念馆
      2024-07-30 228 0 0


      铭记历史——旬阳市红军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坚定不移的毅力与一往无前的勇气,经历诸多磨难和转折,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如今的伟大功绩。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


      旬阳县红军镇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走进这片红色沃土,红色记忆永不磨灭、代代相传。元宵节前夕,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学生前往陕西省旬阳市红色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红军纪念馆参观学习,一起缅怀先烈,重温红色记忆。


      1  历史概况


      旬阳市红军纪念馆

      66a88b642e593.png

      66a88b6501ed6.png


      红军镇地处陕西省旬阳市东北部,因红25军74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此地转移战斗创建根据地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旬阳市红军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旬阳市红军镇,始建于1976年,为纪念长眠于此地的两位红军烈士而修建,陈先瑞将军亲笔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红军老祖墓是在旬阳县牺牲的红军战士高中宽、尚班长烈士墓。


      2  重走革命圣地,回望过往峥嵘


      红军纪念馆

      66a88b66026d4.png

      66a88b66f2fb5.png

      66a88b67bb809.png

      66a88b6887e72.png

      66a88b686d35d.jpg

      66a88b68c82ab.jpg


      1934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领导下转战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旬阳建立了潘家河苏维埃区政府等9个乡级苏维埃政府,建立自己的武装抗捐军,分配土豪劣绅的田地给穷人。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陕北后,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决定成立中共鄂豫陕特委,并将根据地游击队合编组建红七十四师,陈先瑞为师长,李隆贵为政治委员,近700人。红七十四师在同上级失去联系的极端艰难困苦条件下,转战鄂豫陕20多个县,作战百余次,打破敌人多次“围剿”。


      当年的秦巴山区缺医少药,红七十四师特务队有一位名叫高中宽的指导员,通晓医术,经常义务为穷苦百姓治病疗伤,分文不取。1935年10月18日,为掩护红军主力部队转移,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特务队二班在高中宽指导员和尚班长、樊帮成副班长的带领下,奉命阻击敌人。这支14人的队伍与300多敌人激战,战斗中,高指导员和尚班长壮烈牺牲。曹有绅等当地百姓秘密掩埋了烈士遗体,竖碑修墓。临别时,一首长对曹有绅等人说:“红军还要回来,你们安葬了我们的同志,红军忘不了你们;两位烈士的坟墓,请你们好好保护,如有人破坏,请把名字记下,我们回来再找他算账。”


       第二年春天,曹有绅自发行动为烈士修葺坟丘,构筑拜台,以示怀念。他还把他的孩子曹纪鼎拜继给红军烈士,取名为“红孩儿”,称烈士为“红爷爷”。1946年农历八月,曹有绅号召附近村民成立了“红军老祖香火会”,募集资金,为红军烈士撰文刻碑(墓碑题为:民国得道八路军故医官之墓),竖于墓前。从此以后,曹家人每逢年节都会带头到红军墓前烧香挂纸,培土栽树,这样的风俗代代延续。


      3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在十四年艰苦抗战中,无数像高指导员、尚班长这样的红军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保卫脚下的土地与身后的人民,使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获得了百姓的信任与支持。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发展,回望,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新时代,广大青年应重温先烈的光辉事迹,同时关注社会、关心社会,始终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争做新时代青年。


      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大秦良造仅作媒体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