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在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团结村里迎来了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试开馆典礼。
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历经6年的筹备,终于建成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具有四大展览厅的博物馆。根据展品类型,分成了字画,刺绣,银饰品,精品收藏展馆。
习主席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在博物馆建设期间,西安市文物部门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到现场亲自指导,使博物馆建设顺利进行,经过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建成了西安市唯一的一个以民俗刺绣,银锁牌,古代名人丹青为主的博物馆。
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代表讲话说,我深知此次文物保护建设工作的不易和责任,在此我对各位领导,各方面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深深的谢意和感恩。
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馆长于大方说,很高兴来参加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试开馆典礼。中国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其中秦绣是三秦大地不可遗忘的民风习俗,生活里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绣品,今天能把秦绣这个文化保护得这么完好,让我感到很震憾,银饰品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无法再造的物件,八仙过海,龙凤呈祥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传递祖祖辈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古人丹青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牛兆濂和邓石如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代表,书法是难得一见的藏品。在这里我们要感谢把中国传统文化保存下来的人,也要感谢村委会领导做出的努力。
为了继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民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安市团结村双委会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今天终于让民俗文化展示和传播给广大民众。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艺术之根,是中华民族之魂。
西安市团结民俗博物馆的功能是以挖掘,整理,研究陕西民间的刺绣,陕西民间的银饰品,银锁牌,银帽花,银簪子,银穗子,银戒指等为主。陕西地区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发源地之一,从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的彩陶画翻开了中国书画的第一页。
丹青遗风展厅内展示了19幅书画作品,是从馆藏40余幅古代名人字画精选而出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牛兆濂,他是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教育家。是关学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银饰品展厅内,共展示民间各类银饰品113件,其中以各种锁牌为主。大部分是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它起源于我国汉代佩戴长命锁是民俗文化,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的佩戴专属。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伦理感情,生命意识,审美趣味与宗教情怀,是父母长辈对下一代的吉祥祝福。其中龙凤呈祥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图腾文化,氏族社会就有龙的雏形,明清以后民间庆贺结婚的礼物就以龙凤呈祥为代表。
秦绣展厅共展出民间绣品81件,在农耕文明社会时期,刺绣又叫女红,是女子在未出嫁前必做的手工,它的品种有荷包,折扇套,片夹子,耳套,信插,枕头顶,门帘,绣花鞋,帽子,背心,衣服,肚兜等。陕西民间刺绣它吸取融合了苏绣,湘绣,蜀绣,晋绣等刺绣的手法,同时综合运用平针绣,打籽绣,网针绣等,从而形成了秦绣的粗犷豪放精致的表现风格,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信插是信件往来的日常用品,它始于清代,盛行于民国至20世纪的70年代末。绣品信插流下了时代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的观念,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互助合作,劳动光荣,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等文字也被绣在了信插上面,形成了那个时代唯一的传承和特征。秦绣作为传统和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愈来愈被社会大众认识和传承,秦绣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化之一,它作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必须得到传承和发展,这对弘扬传统文化,陶冶人们的艺术审美和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总书记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繁荣。每一件艺术品所承载的都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历史缩影,对艺术的理解,对世界的态度,我们从艺术作品中看到了时代的脉络和社会发展的变迁,振兴民族文化,文化艺术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艺术是伟大的,也是神圣的,需要我们传承发扬和光大,我们会一如既往保护好民族的艺术瑰宝,让它发挥出更加深远地艺术影响。( 美云艺术人生 2018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