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日,我国品类最全、藏量最大的民营博物馆——关中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在渭北三A景区高陵场畔隆重开馆,吸引了省内外专家学者、文博同行、旅行社团,以及各地游客数千人参观游览。
坐落于高陵区古仁村堡遗址旁的关中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系该村农民企业家闫国新投资兴建的一家民俗博物馆,完成投资3000万元,陈展面积4000平米,分文化长廊、农史厅、民俗厅和穹顶三转大回环主馆四大板块,展出远古至今的实物、标本5000余类5万余件(套),生产生活、七十二行、民俗诸事无处不在,金银铜铁、石陶玉瓷、骨皮竹木器具无所不有,大到变法改革、造田引水、钻木取火、发明创造,小到籽种苗木、土壤肥料、农时物候、犁耙耧耱,以及病虫草害防治、收获拉运碾打,直到粮油棉麻加工、衣食住行披挂,还有鼓瑟乐舞、法术武道、祈福纳祥、婚丧嫁娶等等,并辅以大量石雕泥塑、情景绘画、珍贵照片和翔实资料,尽可能地进行了活化复原、情景再现。在展出的数百件珍品物件中,有史前的刀、斧、铲、犁、棒等石质器具组合,有春秋战国、秦汉晋唐铸铁铧犁系列,有多个朝代的铜铁灯碗、酒具和礼、乐、祭、法器,另有大量单双粮仓、二三联锅头,以及造型各异、雕花精美的唐权明权。这里还有已经鉴定的“人类最早磨面机”龙山石磨,具有精确纪年的顺治轿车、乾隆琵琶、嘉庆马车,以及数以千计的明清民国大型古旧水车马车、尖杈风车、织机纺车,和碾米捣药、舂菽打谷、造纸染布等各类铁石器物。而碌碡、磨扇、碾盘等更是多达两万余件,若一字排开布阵,堪称史上最长的中国碌碡街;赶上百架古旧马车上路,其浩荡之势则不逊于当年秦皇一统六国的首次巡游……
博物馆旨在立足关中、贯通古今、着眼人文、展示三农。建馆特色简要概括为六个字:一是“中”,就是要重点挖掘和展现以关中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文化;二是“近”,就是以当下为历史立足点回望过去,重在展示近代农耕文化风貌;三是“深”,深入挖掘和揭示“农人”、“农物”、“农事”、“农技”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和功能原理;四是“全”,就是全方位展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农耕嬗变、农耕器具、水利工程、农耕风貌、粮食加工、交通运输、收获储存、纺织衣饰、家居生活、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等元素;五是“真”,不求外观华丽,但求真品真实,展馆布置力求展现平民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的真实状态及其演进过程,尽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传统农耕风貌;六是“平”,有别于官宦商贾的深宅大院、饮食起居和迎来送往,尽可能以平实的手法展现关中普通平民的平常生活、平淡人生,在大俗中展现农耕文化的大雅。
国学大师翟鸿燊、文史权威樊志民、文化学者赵宇共等赞叹不已:关中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涉猎之宽、品类之全、藏量之大、珍品之多、价值之高、影响之广“陕西未有、国内罕见”,在数以百计的农耕馆中“翘楚于众、独拔头筹”,堪称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农耕民俗演进发展史。原《唐都学报》主编、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正奇指出,走进关中农耕馆,游客可在穿越时空的感觉中,深深领略华夏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细细品味祖国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济世功德,以及光华四射、生机勃勃的魅力前景不可估量。
围绕这一核心工程,闫国新还投资2000余万新建了一座占地500亩的旅游项目高陵场畔,包括2900余碌碡垒成的24米高五谷丰登塔,明清风格的仿古城楼,占地30亩、开有斗鸡斗羊狗撵兔等民俗项目、拔河打尜滚铁环等传统活动,以及曳碌碡碾场、摇风车分粮等农事体验的跑马场,还有意趣盎然的儿童乐园、好戏连台的关中戏楼、极具特色的游客商品,引进复建的忠字碑、人民公社大食堂和李仪址、杨虎城泾惠渠筹建指挥部。另外,田园农家乐、风味小吃街还推出了让人满嘴流油、回味无穷的场畔美食——红柳烤肉、盐池羊蝎子、黄金的油饼、关中老碗面等等,瓜果飘香、景色宜人的瓜田菜地果园枫林停车场,也是游人观光采摘的好去处,俨然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缓释绵绵乡愁的世外桃源。
法人闫国新表示,未来5年将斥资上亿元之巨,在高陵场畔打造一座拥有粮油、棉麻、水车、马车、鼓乐、武道、度量衡、酒文化等50个主题馆的全国最全最大博物馆集群——华夏农耕民俗文化遗产博览园,并努力成为关中农耕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基地和特色旅游文化名片,为推进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进步做出更的贡献。(201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