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古陈仓、雍州之地,有八千年文明,是中华文化重要支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这里的民间工艺品种类多,分布广,源远流长,被称为“真正的中国民间艺术”和“朴素而神秘的民间艺术”。展馆内具有特色浓郁的木版年画、剪纸、刺绣,草编工艺品、皮影社火脸谱等体现宝鸡地区的民俗风情。
宝鸡民俗博物馆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部分。
在过去很多关中人家的窗户上,逢年过节都会贴上象征来年美好寓意的手工剪纸,在现在个别区域的农村依然保持着这样的习惯。
图片上塑造的是一户农家合影,老大爷拿着典型西北人抽烟的烟斗,旁边放置的东西是用关中话所说的:磨盘。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礼俗是从前辈一代一代的传下来。
凡是有重大白红喜事之时,每户人家都会做出这种彩色的馒头,用我的家乡话称:曲莲,也预示往后能有好彩头。
我的爷爷和父亲也有这样的眼睛,现在一直在保存。
古时候说大脚的女人嫁不出去,为了满足当时男性的审美心理,这种习俗一直延传下来。这种缠足非常痛苦,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
当时娶亲的情景,现在的我们也经常在古装电视剧里能看得到。
这箱子就是嫁妆,当时人们送的最多的就是被子之类的生活品,抬到家里以后,将不常用的东西都可以装在里面。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就是新婚之夜的洞房。
对于猴王烟和西凤酒,我太熟悉不过了,可惜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的身影了。
老虎枕,猪头枕,小的时候奶奶给我做过花纹比这更美的枕头。
凡是哪一家的有孩子出生过满月,家里的大人们都会给孩子做一双这样的鞋子,很好看。
我相信很多陕西人看到这个塑像的时候绝对会勾起儿时的记忆:磨剪子嘞,向菜刀。
宝鸡的特色:脸谱。
宝鸡的特色:剪纸。
宝鸡的特色:塑泥。
古时候,人们为了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和驱鬼逐疫,于是创作出来各种类似神人之类的样子,这边是西北社火的前身。在我的家乡每年正月十五都会有社火表演。
扭秧歌,高跷,跑竹马,耍狮子,这些社火表演一直陪伴了儿时的成长,直到今日,每年正月十五我都会观看。
陪伴我成长的玩具:弹弓,沙包,鞭打牛。
陪伴我成长的玩具:滚铁环从儿时的玩具最后发展成为学校体育课上的运动。
以上的图片呈现的只是关中民俗中的冰山一角,对我来说,这些东西或许一辈子会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在我曾经的成长中与它们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关中的民俗风情文化是多元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习俗可能慢慢的不复存在了,但是它对我们几代人影响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2016-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