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陕西第一站是韩城。
韩城也是个国保窝子,有多达十几处的国保集中在方圆不大的区域里。要扫尽韩城国保怎么着也得一两天时间。
韩城国保的分布相对集中,大致可以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县城南面是最为著名的司马迁祠和墓;老城里集中了包括文庙、城隍庙在内的好几处国保;普照寺、党家村、法王庙、大禹庙则在县城以北。
我们是从东北方向来韩城,所以先到普照寺。普照寺是元代建筑博物馆,除了本身的元代大殿外,还从别处迁建了好几座元构过来。我们是从外到里按照位置参观。喧宾莫夺主,行文还是先从本尊普照寺大殿看起。
普照寺大殿座落在寺内中轴线上的高坡之上。拾级而上,进门来先被殿内彩塑所吸引。彩塑共有五尊,为华严三圣和阿难、迦叶二弟子。彩塑水准颇为不俗,主佛风格带有明显的金元之风。从普贤菩萨的腹内曾发现了“泰定丙寅五月”的元代纪年,彩塑断代非常明确了。
二菩萨也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莲台之上,男相,蓄短须。螺髻,头顶化佛冠。
抬头仰视,天花平棊上布满了精美的绘画,人物、花鸟鱼虫、静物俱栩栩如生,一幅幅看过来,眼花缭乱。要不是看管甚严,真想一幅幅地全部拍下。
站在普照寺大殿前面的台阶上居高临下地看看左手侧的三座古建。这三座元构外形相似,但排列方式挺诡异,前二后一,间距十分局促。
这三座元代建筑是从高神殿迁建而来,据说迁建时原样照搬了原有的布局。根据《韩城县志》里的记载:“高神殿在县南八里,一邱特起,故名。会以三月二十八日”。所以,高神殿应该读作“高--神殿”,没去现场看过,想来这布局是由所在的高丘地域狭窄所致。
一幢建筑物,和其功能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异地迁建,必定会损失掉其附着的周围环境信息。普照寺有不少这样的异地迁建物,后面要去的司马迁祠也是如此。如果有如水库、道路、地质灾害等等不可抗拒的缘故,迁建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还须慎重为上。
这三座殿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最突出的特点是前檐下那根粗大无比的大额枋。一整根大圆木架在柱头上,显出大元独有的混不吝。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韩城特色,不仅仅是高神殿这三座,包括普照寺的大殿和大门,韩城不少的元代木构都是这个德行。
在普照寺大殿斜后方,有整体搬迁过来的紫云观。“紫云观在县西北三里,元至元七年创建。”紫云观三清殿本身是第七批国保。这一区域尚未开放。同行的古迹寻游身手敏捷地腾身而入,我一贯老实胆小,就在铁门外看一眼了事。
其实普照寺的大门也是个外来户。这原是位于城北大池埝镇西原村的天圆寺大殿。屈尊到此作了门房。檐下也是标志性的大檐额。
普照寺所在是元代建筑博物馆,本身大殿,加上从异地迁建而来的数座元构,元代建筑博物馆名副其实。陕西的早期木建数量不算多,倒有一半集中在了韩城。(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