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大禹庙,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3公里的周原村,全名是“大夏禹王庙”,为了区别其他地区的禹王庙,又名周原大禹庙。大禹庙始建于元大德五年,明万历及清嘉庆年间曾重修,因此距今虽已700多年,但建筑状况良好,是国内大禹庙之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有“禹庙之最”的美誉。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城大禹庙现有献殿、正殿、戏楼。献殿面阔明三暗五单檐歇山顶,五架梁;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建筑,挑檐析斗拱为三铺作。正殿内正中有明代彩绘泥塑禹王坐像,高2.5米,两旁侍者各高1.67米,神龛前有侍臣,高2.05米;左侧龛上塑有三头六臂黑虎灵官像,手持法器,面目狰狞,高2.45米,两旁各有一侍者,高1.56米;右侧龛上为唐代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坐像和送子娘娘坐像,高2米。殿内东墙壁上绘有《西游记》孙悟空收降红孩儿的故事片断;西墙壁上画的是郭子仪单骑见回鹘和宴庆朝贺场面。殿内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神楼5个。每年六月初十至十二日庙会期间,人们敬神祈雨,十分热闹。
《史记》中记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说明当时的洪水泛滥成灾,为害与民,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乃至生存。大禹的父亲治水没有能改变现状。到了舜帝,命禹承担了治水的重任。他"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一门心思地扑到治水的事业中去,心里没有自己的安危,把对家人的牵挂埋在心底。"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撵。"他所经历的苦难常人是难以想象的。"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不只是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而且具有超常的智慧,精通"准绳、规矩"测量技术。涉足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浙江等大半华夏大地。大禹在治水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变堵截为疏导,使为害与民的滔滔之水终归"东入于海,南入于江"。
后世广为流传的是大禹治水,而大禹带领契、后稷、皋陶等一干人,边治水边引导各诸侯百姓大兴农耕,"令益于众庶稻"就鲜为人知了。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也是对九州大地的一次大巡视,对各州主产物种作了明确记载:沇州主产蚕丝、漆。青州主产盐、麻、铅、松、怪石、海物。扬州主产三种金属、革、瑶、琨、羽。梁州主产铁、银、熊、罴、狐、狸、织皮物。豫州主产丝、纤絮、麻。雍州主产琳、琅。荆州主产革、羽、柏、丹沙。对九州的物产的大普查,这应该是华夏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大禹治水的十三年,同时是一次国土资源的大调查。如:荆州:其土涂泥,田下中,赋税上下;雍州:其土黄壤,田上上,赋税中下;青州,其土白坟,多盐碱,田上下,赋中上;扬州: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等等。把九州大地的土壤类别、特征、田地等级都一一作了记载。由于有了这么一手详细的资料,国家根据调查结果,因地制宜,依照各诸侯国的主产物种,土地质量等综合情况,指定了赋税品种,"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并均各诸侯之贫富,互济有无。
大禹所作之事,多为开国家管理制度之先例。难怪舜帝亲赐当时最高礼仪之物-玉器给大禹,以表彰其功劳。"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大禹治水,有功于华夏。舜帝十分称赞禹,不只是治水之功,还有大禹的才能与人品极佳。"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以至于当舜帝"荐禹天下",但舜帝驾崩之后,舜之子商均继位,大禹则辞商均去阳城。他没有居功自傲,功高盖主之意,而是退避三分。大禹的其功其德,博得各诸侯的一致称颂与拥戴,各诸侯抛商均而去朝拜大禹,大禹顺应民意,即天子位,建立了夏国。大禹帝在位十年,常巡于各地,兴农耕、勤巡狩,为民造福。以至于最后驾崩于巡狩路上的会稽之地。也正由于"众民乃定,万国为治。"于是才有了"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后人为大禹立庙纪念,实属是民众对先帝的敬仰。也以弘扬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2021-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