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寝陵园的选址与营造及陵园的设计与督造

      分类:秦 来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9-04-11 10545 0 0

        一、秦始皇和他的陵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通过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同年明葬于“丽山”(《史记》作“郦山”,今通称“骊山”),陵址在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有人说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因而得名;也有人说因西周时期骊戎在此山的北麓建骊戎国,故称之为骊山。骊山是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断层错落,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发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这一道道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占地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一公元前210年),姓赢名政,生于邯郸。13岁即位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史记?秦始皇本纪》)21岁时,赢政在雍城(今陕西凤翔)举行了冠礼,开始亲自主政。此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盛的国家。凭借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财力,赢政继续推行“远交近攻”策略,通过一系列战争,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诞生了,赢政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皇位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不绝。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律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新的政治格局。秦王朝所推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新,对后世影响至深。君临天下的赢政在统一后曾五次出巡,上泰山,登芝罘,巡游各地,刻石颂德。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他南巡云梦,经长江,临浙江(今钱塘江),由海道北至琅玡、荣成山,经芝罘,至平原津患疾,七月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大平台),时年50岁,在位37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由此可知,秦始皇帝陵自赢政初即位时(公元前246年)便开始修筑,至完工历时约40年,用工达70余万人次。秦始皇帝陵主要由地宫、封土、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各种附属建筑以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设计缜密、规模宏伟、埋藏丰富。陵园整体布局,在继承前代传统葬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对后代帝王陵园的建构影响深远。

          秦始皇帝陵的修筑汇聚了当时众多能工巧匠,陵区内已出土的兵马俑、铜车马、青铜水禽、石铠甲、百戏俑等,均被视为那个时代的缩影,为我们体察并研究它的特殊脉动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秦始皇帝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7日,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原始社会有一种宗教观念即人死后灵魂不灭,死是生活方式的转化,是由阳世转到阴世生活。因此,人生前所需和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仍要继续享用。所谓“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中庸》)。违者就是非礼、不孝。这是人死后入葬进入冥间世界需要遵守的一条重要的丧葬原则。因此,历代帝王在陵墓的选址和营造上都非常讲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缔造者,赢政不仅要他的基业传至万世,而且还要在死后继续享受他生前的荣华富贵,这一切都在他的陵园整体规划和建设中得以体现。同时,他的臣下李斯等也不遗余力地将他的这~想法表现在陵墓的选址、营造、规划及其内涵的包容上。最终,陵址选在了骊山之阿,渭水之傍,这里成为秦始皇的永久归宿。秦始皇帝陵极其壮观且内涵丰富,营造它则耗费约40年之久。

        二、陵园的选址与营造

          出于现实和心理的双重需要,古人常选择地势较高、环境优美的地方来设置陵寝,特别是帝王陵。秦始皇帝陵位于骊山北麓的洪积扇上,地势高拔,环境秀美。骊山林木葱郁,谷峰相问,山体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状似盛开的莲花,秦陵犹如莲蕊居于正中,呈祥瑞之象。在帝陵北部,可见渭河横贯关中平原,至此处迂回流转,似银蛇横卧,灼灼可观。秦陵依山傍水,周边形式之美、环境之秀为关中之冠,以当时的实用角度和后代的风水观念来看,此处均为设置陵园的理想之地。



          另有学者研究认为,秦始皇帝陵选址骊山北麓,脱离其祖父和父亲陵园而另辟新园的做法,是其一墓独尊思想的反映。赢政完成统一大业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将自己的陵墓独立出来,以显示其地位的特殊与尊贵。此外,从堪舆学上讲,秦始皇帝陵南有骊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恰恰处于骊山北坡大水沟与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位当渭河南岸三级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上,不但地势较东西为高,而且受东西两侧水流的拱卫,是一处极为理想的墓地。



          秦始皇帝陵园布局缜密、规模宏富,皇权至上的理念充分彰显在陵园的整体规划中,从而通过国君陵园“若都邑”的设计思想,对“事死如事生”这一丧葬习俗进行了形象的阐释。“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源于原初的宗教观念,反映出先民以强烈的心灵感受和微弱的理性对自然进行阐释和把握的一种心态。“灵魂不灭”是这一观念的核心,表现在葬俗上则是要为死者在地下营造如生前的生活图景。秦与关东六国在“事死如事生”的葬俗理念上是相同的,而秦陵的设计不仅继承了前代的这一理念,而且还有所发扬。同时,在秦始皇建立帝国伟业的基础上,“皇权至上”的理念以极端的形式反映在陵园设计中,成为秦陵设计思想的又一特点。追溯秦始皇帝陵的渊源就会发现,它的基本形制承继了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冢墓制”,相对于殷周时期陵墓没有封土这一现象来说,它是一种新的墓葬形制,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覆盖于墓室上方的“封土”,而秦始皇帝陵是“冢墓制”发展的巅峰之作。事实上,随着冢墓制的发展演变,秦始皇时期封土的大小和高低已成为墓主权力和身份的重要象征,同时,通过秦始皇帝陵与战国中晚期中山王陵、魏王陵,以及秦公陵园、秦东陵的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中的渊源关系。然而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帝王的陵园,它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规模的宏富、内涵个性的鲜明,以及陵寝和陵邑制度的创建上。

          秦始皇帝陵区内的各种陪葬坑与先秦的陪葬制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如车马坑、马厩坑、兵马俑坑、石铠甲坑、珍禽异兽坑、百戏俑坑以及各类府藏坑等,均能在先秦的墓葬形制中发现其相似或类同的形式,而赢政因崇奉至高、至大、至尊的皇权,对从葬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展,先秦时期本来置于墓穴内部的陪葬物,在这里演化为“外藏”。诸如此类的继承与发展在秦始皇帝陵区内屡见不鲜,这也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全国确立以后,葬仪制度也因皇权至上观念的确立而随之变化的必然反映。。



          综上可见,为国君修建陵园是国之大事,其设计与督造均应由权力高层参与完成。袁仲一先生根据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所刻诏令铭文推知,秦始皇帝陵园的规划蓝图最早应该由吕不韦受王命主持设计;而《汉旧仪》记载的秦始皇帝陵“凿以章程”的“章程”,极可能就是当朝丞相李斯主持陵园工程时,奉皇帝旨意修改后的陵园“规划蓝图”,可以推测,陵园规模在此时得以扩大。据《史记》可知,秦始皇帝陵园的整体修建工程以统一六国为标志,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工程的主持人应是吕不韦,统一之后大规模修建时的主持人,先是隗状和王绾,后期是冯去疾和李斯。这五人均在秦担任过丞相一职。在秦始皇帝陵的修筑过程中,丞相作为除皇帝本人之外的最高督造者,他们的职责是“总理其事”,即规划统筹、总体负责陵园修筑过程中的各项事宜。此外,从秦始皇帝陵区出土的陶盆残片和砖瓦上,发现了“东园主章”和“大匠”的刻文和印文,“东园主章”是“将作大匠”的属官,说明秦始皇时代已经有了“将作大匠”之称,并且他们还参与了陵园的修建。另有“寺工”、“寺水”、“左司空”、“右司空”等铭文和陶文相继发现,这些都是少府的属官。据此,袁仲一先生认为,“将作大匠”和少府的长官均是修陵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将作大匠”主要负责土木工程,少府则主要负责所需各类器物的制作兼烧砖瓦。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秦的丞相和上述官员一同构成了秦始皇帝陵修建工程的组织和管理团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而有关秦始皇帝陵工程组织管理机构的详细情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