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文创产品不再拘泥于杯子、笔记本、帆布袋等传统样式。出版业、博物馆、非遗技艺都在跨界融合中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拥抱新领域,研发让市场认可且具经济价值的创新产品。融合带来了“1+1>2”的全新效果,各具特色的文创拓展着产业的发展空间。
非遗、文物、图书、游戏、动漫……如今,这些元素之间的混搭越来越常见。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飞速成长,“文化+”“+文化”已成趋势,日益多元的跨界融合推动着文创“破圈”。
优质资源互补,跳出传统样式
有品质、有创意的装帧设计是纸质书衍生文创的基础。图书文创如何跳脱出杯子、笔记本、帆布袋等传统样式,进一步延伸装帧设计的产业链,是出版业面临的新课题。尽管刚刚起步,但我们希望开发一个版权的全品种、全形态设计,这是今后的新方向。
不仅如此,融入全新的创意只是第一步,还有更多当地的非遗元素以及非遗体验也融入进去,不仅让产品新颖独特,而且具有体验价值,是难得的。
非遗在融合现代创新之后,能被赋予重新使用的可能,能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原来非遗文化具有如此魅力。
树立良好口碑,激活商业价值
文化类产品的回报首先在于口碑,通过数字化表达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工艺和文化。
不仅是品牌效应,商业价值也在跨界探索中逐渐显现。文化具备经济价值,文化产业能带来经济效益,要做文化价值的增量,让市场认可,让更多年轻人认可。
政企协同发力,拓展国际市场
借助合力弘扬非遗文化,通过政府搭台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在非遗调研、传统工艺创新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依托工作站,政府联合高校、文创企业进行产品提质、研发非遗旅游商品,将在传统工艺振兴上打造双创高地。
不仅在国内市场获得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新文创产品尝试走向国际。从文创产品起步,到表情包、网络游戏等年轻人喜爱的娱乐互动,再到涉猎影视、小说,如今三星堆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再只静静地待在展台上,而是主动跨界,在国际舞台上从容“走秀”。
让产品在国际上获得更多认可,让更多人认识国宝,展现中国的文化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