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这是先秦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九歌·国殇》中描述冷兵器时代战争场面的著名诗句。诗中所说的“短兵”,字面意思是尺寸较短的兵器,而有着“百兵之君”美称的古老兵器——青铜剑,可谓“短兵”之大宗。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商洛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战国青铜剑,一起回溯历史、穿越千年,去感受古代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去领略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风起云涌。
现藏于商洛市博物馆的这把青铜剑,重0.395kg,通长43.8cm。剑身略弯,有中脊,剑茎为实心圆柱体,剑格薄而窄,锋利尖锐。为1996年丹凤县古城村楚墓出土。古城楚墓位于古城岭子南段东侧,西距古城遗址最近处约100米。
1996年,经考古勘探,共发现古墓葬100座,专家对其中72座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陶器及青铜器、骨器、角器等文物。而这把青铜剑,正出土于该墓葬群。根据剑的出土情况、长度、铸造工艺、纹饰等信息,专家判断它为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
青铜剑为何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达高峰呢?春秋以前,两军对阵以车兵为主,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戈戟之类的长柄兵器,短小的青铜剑因无法适用车际作战,未受到重视。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战争规模和范围的扩大,为适应山地作战需要,各诸侯国不断扩大随车而行的“徒兵”数量,步兵逐渐发展为独立作战兵种,并成为各国军队主体。这一重大军事变革使得士兵对近身护体与肉搏厮杀的短兵器的需求不断上升,有着“短兵之祖”美誉的剑自然受到兵家重视,日益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兵器。
回顾铜剑发展历程,其显著特点是剑身不断加长。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秦国剑的长度普遍优于其他六国,最长者将近95厘米。恰到好处的铜锡比例使得秦剑集长度、硬度、韧性优势于一身。而关东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剑的长度一般在50-60厘米。
这把青铜剑长43.8厘米,正符合楚国剑的长度标准。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对于秦楚交兵中楚国为何最终战败这一问题,我们似乎可以从这把战国时期楚国青铜剑的长度中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