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西安博物院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唐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东侧,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10年3月31日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全院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平方米、文物藏品库面积4500平方米。院址以著名的唐代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博物馆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创意设计,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方形台座与方形馆体厚重敦实,圆形玻璃大厅从中拔地而起,隐喻了新的历史萌生于厚重的历史积淀之意,与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图:西安博物院全景
西安博物院开馆至今已有十年,在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陕西省文明单位、平安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是国内目前少有的集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群和现代化展馆于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习近平、贾庆林、刘延东等国家领导人先后到馆视察,圆满完成了塞浦路斯、冰岛等国重要接待任务300余次,累计接待观众700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西安博物院现有藏品111457件,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石雕、碑刻、印章、陶器、三彩器、书画、经册、碑帖、珍善本书及杂器等,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0441件。院藏古籍10万余册,有37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藏品序列完整、品类齐全,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馆内形成了基本陈列“古都西安”为主,专题陈列“宝相庄严——长安佛教造像艺术专题陈列”“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为辅,各类临时展览为拓展和延伸的陈列格局,突出展现周秦汉唐文明,多角度展示古都西安文化魅力。
二、 机构设置情况
西安博物院为市编委核定的正处级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原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西安市小雁塔苗圃、西安博物院筹建处三家单位合并而成。核定编制153名,其中处级领导职数5名,科级领导职数18名。内设部(室)11个,分别为:办公室、安全保卫部、物业管理部、藏品保管部、业务研究部、陈列展览部、教育推广部、文物修复部、小雁塔保管部、动力设备部、信息网络部。
基本职责任务包括:
1.收藏、征集、保管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
2.对西安城市的历史、文化、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及时公布研究成果,为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相关学科提供实物史料;
3.举办各类文化文物展览,开展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4.负责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及其古代建筑群进行保护、维修、管理;
5.对广大游客开展文物与历史知识,传统与时代文化的讲解、宣传,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展特色先进文化;
6.对景区实施养护、维修和管理;
7.承担上级交办的重大活动和重要宾客的接待任务。
三、工作开展情况
开馆至今,西安博物院一直致力于为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着力在公众教育、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管理、遗产保护管理、学术研究、文化产业、参观环境等方面不断拓展提升服务社会与公众的能力。
在公众教育方面,西安博物院已从最初单一的参观讲解服务发展为现在形式多样的公众服务工作。现有专职讲解员23人、志愿者讲解员313人、专家讲解4人、200台多语种语音导览机,可为观众提供中、日、英三种语言的人工讲解和导览服务。通过“西博大讲堂”“乐知学堂”“快乐中华节”“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彬彬有礼中国人”“跟随西博去探秘”“流动博物馆”等各类主题活动拓展公众教育渠道,开展常态化的公众教育活动。
乐知互动:打拓片 乐知互动:小小建筑师
上元节:跳傩舞 花朝节:赏红
成童礼 开笔礼
图:公众教育活动
在陈列展览方面,先后举办、合办各类临时展览81个。其中,“翰墨丹青--大秦岭国画展”“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丰腴之美--唐代仕女生活展”“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安徒生童话进入中国百年纪念展”等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主策划的展览“丰腴之美--唐代仕女生活展”“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先后在多地进行了巡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依托在藏品上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与兄弟馆之间形成合力,配合参与文物内、外展,扩大对内对外文化交流。馆藏文物参加美国“中国秦兵马俑展”、瑞士“中国陕西出土文物展”、 日本“大遣唐使展”、 台湾“大秦文明特展”、国家博物馆“丝绸之路展”、故宫博物院“并蒂莲花——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等国内外文物交流展览108个,参展文物1945件(组)。
图:2015年11月,西安博物院,盛世衣冠——汉·唐服饰文化展
图:2016年5月,西安博物院,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
图:2017年1月,西安博物院,木影流光——福建金漆木雕展
2017年5月,环肥燕瘦——汉唐长安她生活展在武汉博物馆展出
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高度重视科学管理与保护,多措并举,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科学发展轨道。完成了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实现了全部馆藏文物信息的数据化。针对院藏文物特点,设立了文物保护综合实验室,并取得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乙级资质和修复二级资质。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如采用创新性的碑石文物贴膜保护法,改善了露天碑石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效果。
在遗产保护管理方面,在日常监测的同时,协同有关部门加强遗产环境与控高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保护与研究,学习国际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做法,使遗产保护与国际接轨。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小雁塔塔基科技保护工程、塔内木楼梯维修工程、荐福寺古建筑群电气线路和消防管网改造工程,以及藏经楼、钟鼓楼、大雄宝殿、方丈殿等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还与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开展了古建筑数字化的前期研究工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专业队伍的培养,促进科研工作提升。先后加入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等9个行业协会,是西安博物馆协会的依托单位。选派职工参加博物馆管理、文物修复与保护、古籍修复与保护、文物鉴定、陈列策展、遗产管理、社会教育等相关培训,培养管理及技术人才。编辑出版了《西安博物院》《带你走进博物馆》《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丛书--小雁塔》等专业书籍,职工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204篇。举办了“西安地区中韩历史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小雁塔抗震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开馆以来,西安博物院一直积极推动AAAA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等各项创建工作以及小雁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在服务管理、业务研究、环境风貌、接待水平、展陈效果、遗产保护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4年,随着“丝绸之路—长安至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小雁塔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荐福寺概况
西安博物院是在唐代荐福寺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荐福寺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皇家寺院之一,位于朱雀大街东侧的开化坊南部。原为隋炀帝作晋王时的王府,入唐之后又先后为太宗李世民之女襄城公主和中宗李显在藩作英王时的宅第, 后由王府改建为寺院。中宗文明元年(684年),高宗李治崩后百日,皇室为他追福在此立“献福寺”,后改名为“荐福寺”,武则天以飞白体题写寺额“敕赐荐福寺”。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帝位后,授命著名的道岸律师和工部尚书张锡领工营修荐福寺,扩大建筑规模,广植花草树木。盛唐时期,荐福寺的佛教活动达到了高峰,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门派法师都曾在此讲经弘法。荐福寺还是唐代主要的佛经译场,高僧义净曾在此负责译务,从公元706年到713年,义净在荐福寺译经七年,共译经56部、230卷,是继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就最大者。
图:西安博物院俯瞰图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毁佛,宣布“左街留慈恩、荐福,右街留西明、庄严”,荐福寺得以保留。此后,虽然荐福寺官方的佛教活动仍然比较频繁,但规模及地位已远不如盛唐。宋代以后,荐福寺曾多次修茸。现存的荐福寺,整体仍保持着明英宗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进入山门后,依次有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明清时期的寺院建筑。钟楼内悬有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寺僧每日按时撞钟礼佛,钟声远播,催人梦醒,此即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清代诗人朱集义曾为此题诗:“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
新中国建立后,荐福寺被作为国家文物建筑由西安市文管会管理,小雁塔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鸠工庀材,度木整修小雁塔。整修过程严格遵照“恢复原状或保持现状”的原则保持了小雁塔初建时的原貌,塔顶仍保持五百年来已无塔顶的现状,同时为了与塔顶残缺相谐调,亦保持了塔檐、塔角残破的轮廓,成为我国高大建筑类文物原状保护的典范。2003年,配合西安博物院的建设工程,修缮寺院,整修园区,这座千年古刹焕发出了新的青春。